隨著政策趨向于逐漸“斷奶”,光伏企業如何適應電改下的市場競爭,實現自身的利益最大化,將是對每個光伏企業最大的考驗
來源:《太陽能發電》雜志
記者:張廣明
隨著政策趨向于逐漸“斷奶”,光伏企業如何適應電改下的市場競爭,實現自身的利益最大化,將是對每個光伏企業最大的考驗
對于光伏等新能源產業而言,導致“棄光”、“限電”的原因,除了電網輸送能力的限制外,還與調峰能力缺失等因素有關。
而這,將是下一步政策的發力點。
在近日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國家能源局總工程師韓水表示,“十三五”期間,將全面提升系統的靈活性,提高電力系統的調峰能力。與此同時,為了配合這些政策,將加強低谷時代的電能替代力度,并同時研究推進峰谷電價的政策,推進各種輔助服務市場,多措并舉,保證可再生能源的健康有序發展。
對于一個市場化的電力市場而言,發達的輔助服務市場將是不可或缺的。而這可能將成為未來的一個創新高地,包括此次發布會上提出的推進峰谷電價的政策,如果能夠盡快的開展和實施,將極大的促進包括儲能以及微網的發展。光伏如何發揮出自身在這方面已經具有的一些特性和優勢,將決定行業的發展空間和告別“政策市”的速度。
基于此,隨著政策趨向于逐漸“斷奶”,光伏企業如何適應電改下的市場競爭,實現自身的利益最大化,將是對每個光伏企業最大的考驗。對于那些不能順應市場和不具有創新能力的光伏企業而言,只能是像部分地區的農業那樣,“靠天吃飯”。
甚至,可以因此而斷言,在當前的電力市場環境下,光伏企業將進入一個“兩極分化”的時代。
作者:張廣明 來源:《太陽能發電》雜志
責任編輯:dongyiqi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