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前,據權威統計數據報道,今年7月份,我國從韓國進口多晶硅6540噸,這一數字同比大幅增加了48.7%,使得從韓國進口的多晶硅占到了7月份我國多晶硅總進口量的54.1%。
對華傾銷引發價格波動 損害國內產業利益
業內人士指出,中國的光伏產業早已擺脫對進口多晶硅的依賴,相反,由于國外晶體硅光伏下游產能規模很小,國外的多晶硅需要中國市場來消化。
以韓國為例,該國有著巨大的多晶硅產業,以OCI為首的4家主力企業,擁有10萬噸的多晶硅產能。但是韓國自身很小的光伏下游產業,基本上依賴中國光伏市場消化其原材料,長期低價傾銷沖擊中國市場。“國外多晶硅進口到中國之后,主要是簡單加工成硅片即出口,其實,國內下游光伏市場根本用不到這部分原料。但巨量的低價進口嚴重擾亂了市場供需平衡,是造成多晶硅價格暴跌的主要原因。國內十幾家多晶硅企業之間已形成充分競爭關系,任何企業想在短期內抬高價格都無異于主動放棄市場。”上述業內人士向記者表示。
本報曾報道,2014年我們從韓國進口3.5萬噸多晶硅,交易額約7.5億美元;2015年我們從韓國進口5.1萬噸,交易額大概8.3億美元;2016年1月份-7月份,進口量就已達到4萬噸了,交易額差不多6億美元。
而根據今年1月份-9月份的數據推算,2016年我國從韓國進口多晶硅交易額超過10億美元應該是大概率事件。
持續的傾銷最終導致的結果是,在推行貿易救濟措施的背景下,韓國多晶硅不降反增的巨大進口量,最終導致7月份我國多晶硅進口均價下滑至16.98美元/千克,環比降幅為3.5%。
根據此次復審申請書的披露,申請人估算,復審調查期內韓國出口至中國的太陽能級多晶硅的傾銷幅度為33.68%。“這遠高于原審最終裁定的反傾銷稅率(2.4%-2.8%),應該提高到33.68%,否則不足以糾正不公平的傾銷行為。”該業內人士認為。
而對于嚴厲打擊韓國等國多晶硅傾銷,是否會影響國內多晶硅供需關系,據中國有色金屬硅業分會統計數據顯示,2015年,中國多晶硅有效產能共計19萬噸,實際產量為16.9萬噸,中國太陽能電池片總產量為41GW。也就是說,僅國內現有多晶硅產能就足以滿足近40GW電池片的原料需求。目前每年進口的10萬噸多晶硅也基本是加工成硅片即出口,中國光伏下游企業并沒有用到這部分原料。未來來自德國、馬來西亞、挪威、日本和沙特的進口多晶硅累計超過6萬噸。中國的江蘇中能、新特能源、大全新能源等企業通過技改近期將增加產能3.5萬噸,現有國內產能已經超出下游企業的用料需求。
中國有色金屬工業協會專家表示,太陽能級多晶硅是制造晶體硅光伏電池片的主要原料,是整個光伏產業鏈(多晶硅、硅片、晶體硅光伏電池片、電池組件)中技術門檻最高、投資最密集的基礎環節,中國多晶硅產業的健康發展是中國光伏產業鏈保持成本優勢和國際競爭力的重要保障。這幾年多晶硅產業在幾乎全行業虧損的情況下苦苦維持。如果任由傾銷進口產品擠垮中國多晶硅產業,則中國光伏產業鏈的原料基礎將重新受制于人,兩三家國外多晶硅企業將重獲市場支配地位,中國光伏產品的國際競爭力將受到嚴重威脅。
作者:于南 來源:證券日報
責任編輯:dongyiqi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