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繼才認為,恰恰由于大環境不太好,光伏電站才更需要系統、專業的精細化運維,并以此為投資者創造更多收益。
重新思考運維的價值
在莫繼才看來,現在國內光伏電站對運維普遍重視不足,除了一些客觀環境的原因外,最根本的問題還是許多投資者都沒有認識到電站運維的價值和意義。
而國內市場現有的一些第三方運維服務模式,在莫繼才看來也并非真正的第三方專業運維。“雖然也叫運維,但實際上更多停留在‘監運’而無‘維、檢’的層面,根本談不上對電站進行了什么運維。”
“不少人對于光伏電站的運維都存在一些認識誤區,要么認為光伏電站不需要什么運維,要么認為隨便組織幾個人照看一下電站就叫運維。”
當然,這種認識上的不足,與現有的市場環境也有很大的關系,特別是限電帶來的影響。
與規模效應的邏輯相反,在目前的國內市場上,幾乎沒有光伏電站投資者愿意把投資集中在一個區域內,而是盡可能在不同地區分散布局光伏電站投資。原因很簡單,一旦遇到大面積限電等問題,其投資損失將更為可控一些。
但是,從運維的角度來講,恰恰又是在同一地區內電站規模越大,越便于集中管理,且無論是從專業技術隊伍的培育,還是在備品、備件的準備方面,也都更具有經濟性。
尤其對于央企、國企性質的發電集團來說,光伏電站的運維更是一件令人頭疼的麻煩事。
“包括五大發電集團在內的發電企業,對于電站運維都有一套非常嚴格的規章制度,不會因為是光伏電站就降低要求,最多根據光伏電站的特點進行一些修改。但現在一個十幾個人的運維團隊,又處于‘山高皇帝遠’的地區,你讓他怎么做到像上千人的電廠那樣的嚴格管理?可如果不那樣嚴格管理,如果出點啥狀況,他可能又要面臨國資委的監察和質詢,你說他頭疼不頭疼?”
而與此同時,這樣的運維團隊可能也很難吸引具有技術實力的高水平工程師加入。如果沒有很專業的工程師,電站的運維、檢修能力也就很難提高。
“一方面,現在央企國企對外聘人員的管理越來越嚴格。另一方面,有水平的工程師又有幾個愿意待在偏遠地區的一個小團隊里?”
另外,備品、備件的充足準備,對于有效保證“山高路遠”的電站的發電時間具有關鍵作用,但這對于任何一個容量不大的光伏電站來說,顯然都是一個不小的成本壓力。“很多電站都沒有關于備品、備件的預算,有些電站甚至連這方面的意識都沒有。”
莫繼才認為,凡此種種因素,造成了目前國內的光伏電站投資者對運維的認識都比較保守,也因此很難形成系統的、規模化的運維管理能力。
“不管是否存在限電等原因,光伏電站仍然就是個印鈔機,因為一點設備故障你就讓它停幾天,這損失的確大了點。再說了,行業內三角債這么嚴重,說不定你還欠著廠家錢呢,你現在找人家來換設備,如果對方不理你,你說你會因此耽誤多少時間、損失多少發電量?”
莫繼才認為,這恰恰也正是業主自辦運維的弊端之一。
作者:吳軍杰 來源:《太陽能發電》雜志
責任編輯:dongyiqi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