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太陽能開發利用規模快速擴大,技術進步和產業升級加快,成本顯著降低,已成為全球能源轉型的重要領域。“十二五”時期,我國光伏產業體系不斷完善,技術進步顯著,光伏制造和應用規模均居世界前列。太陽能熱發電技術研發及裝備制造取得較大進展,已建成商業化試驗電站,初步具備了規模化發展條件。太陽能熱利用持續穩定發展,并向建筑供暖、工業供熱和農業生產等領域擴展應用。
2、國內發展現狀
“十二五”時期,國務院發布了《關于促進光伏產業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國發〔2013〕24號),光伏產業政策體系逐步完善,光伏技術取得顯著進步,市場規模快速擴大。太陽能熱發電技術和裝備實現突破,首座商業化運營的電站投入運行,產業鏈初步建立。太陽能熱利用持續穩定發展,并向供暖、制冷及工農業供熱等領域擴展。
——光伏發電規模快速擴大,市場應用逐步多元化。全國光伏發電累計裝機從2010年的86萬千瓦增長到2015年的4318萬千瓦,2015年新增裝機1513萬千瓦,累計裝機和年度新增裝機均居全球首位。光伏發電應用逐漸形成東中西部共同發展、集中式和分布式并舉格局。光伏發電與農業、養殖業、生態治理等各種產業融合發展模式不斷創新,已進入多元化、規模化發展的新階段。
——光伏制造產業化水平不斷提高,國際競爭力繼續鞏固和增強。 “十二五”時期,我國光伏制造規模復合增長率超過33%,年產值達到3000億元,創造就業崗位近170萬個,光伏產業表現出強大的發展新動能。2015年多晶硅產量16.5萬噸,占全球市場份額的48%;光伏組件產量4600萬千瓦,占全球市場份額的70%。我國光伏產品的國際市場不斷拓展,在傳統歐美市場與新興市場均占主導地位。我國光伏制造的大部分關鍵設備已實現本土化并逐步推行智能制造,在世界上處于領先水平。
——光伏發電技術進步迅速,成本和價格不斷下降。我國企業已掌握萬噸級改良西門子法多晶硅生產工藝,流化床法多晶硅開始產業化生產。先進企業多晶硅生產平均綜合電耗已降至80kWh/kg,生產成本降至10美元/kg以下,全面實現四氯化硅閉環工藝和無污染排放。單晶硅和多晶硅電池轉換效率平均分別達到19.5%和18.3%,均處于全球領先水平,并以年均0.4個百分點的速度持續提高,多晶硅材料、光伏電池及組件成本均有顯著下降,光伏電站系統成本降至7元/瓦左右,光伏發電成本“十二五”期間總體降幅超過60%。
——光伏產業政策體系基本建立,發展環境逐步優化。在《可再生能源法》基礎上,國務院于2013年發布《關于促進光伏產業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進一步從價格、補貼、稅收、并網等多個層面明確了光伏發電的政策框架,地方政府相繼制定了支持光伏發電應用的政策措施。光伏產業領域中相關材料、光伏電池組件、光伏發電系統等標準不斷完善,產業檢測認證體系逐步建立,具備全產業鏈檢測能力。我國已初步形成光伏產業人才培養體系,光伏領域的技術和經營管理能力顯著提高。
——太陽能熱發電實現較大突破,初步具備產業化發展基礎。“十二五”時期,我國太陽能熱發電技術和裝備實現較大突破。八達嶺1兆瓦太陽能熱發電技術及系統示范工程于2012年建成,首座商業化運營的1萬千瓦塔式太陽能熱發電機組于2013年投運。我國在太陽能熱發電的理論研究、技術開發、設備研制和工程建設運行方面積累了一定的經驗,產業鏈初步形成,具備一定的產業化能力。
——太陽能熱利用規模持續擴大,應用范圍不斷拓展。太陽能熱利用行業形成了材料、產品、工藝、裝備和制造全產業鏈,截至2015年底,全國太陽能集熱面積保有量達到4.4億平方米,年生產能力和應用規模均占全球70%以上,多年保持全球太陽能熱利用產品制造和應用規模最大國家的地位。太陽能供熱、制冷及工農業等領域應用技術取得突破,應用范圍由生活熱水向多元化生產領域擴展。
(二)面臨形勢
“十三五”是我國推進經濟轉型、能源革命、體制機制創新的重要時期,也是太陽能產業升級的關鍵階段,我國太陽能產業迎來難得的發展機遇,也面臨嚴峻挑戰。
1、發展機遇
——宏觀政策環境為太陽能產業提供了發展機遇。黨的十八大以來,國家將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戰略位置,積極推進能源生產和消費革命成為能源發展的核心任務,確立了我國在2030年左右二氧化碳排放達到峰值以及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比例提高到20%的能源發展基本目標。伴隨新型城鎮化發展,建設綠色循環低碳的能源體系成為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為太陽能等可再生能源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社會環境和廣闊的市場空間。
——電力體制改革為太陽能發展增添了新動力。新一輪電力體制改革正在逐步放開發用電計劃、建立優先發電制度、推進售電側開放和電價形成機制改革、構建現代競爭性電力市場,有利于可再生能源優先發展和公平參與市場交易。在新的電力體制條件下,市場機制將鼓勵提高電力系統靈活性、逐步解決常規能源與可再生能源的利益沖突問題,擴大新能源消納市場,從而促進太陽能發電等可再生能源的大規模發展。隨著售電側改革的推進,分布式發電將會以更靈活、更多元的方式發展,通過市場機制創新解決困擾分布式光伏發展所面臨的問題,推動太陽能發電全面市場化發展。
——全球能源轉型為太陽能提供了廣闊市場空間。當前,全球能源體系正加快向低碳化轉型,可再生能源規模化利用與常規能源的清潔低碳化將是能源發展的基本趨勢,加快發展可再生能源已成為全球能源轉型的主流方向。全球光伏發電已進入規模化發展新階段,太陽能熱利用也正在形成多元化應用格局。太陽能在解決能源可及性和能源結構調整方面均有獨特優勢,將在全球范圍得到更廣泛的應用。
2、面臨挑戰
——高成本仍是光伏發電發展的主要障礙。雖然光伏發電價格已大幅下降,但與燃煤發電價格相比仍然偏高,在“十三五”時期對國家補貼依賴程度依然較高,光伏發電的非技術成本有增加趨勢,地面光伏電站的土地租金、稅費等成本不斷上升,屋頂分布式光伏的場地租金也有上漲壓力,融資成本降幅有限甚至民營企業融資成本不降反升問題突出。光伏發電技術進步、降低成本和非技術成本降低必須同時發力,才能加速光伏發電成本和電價降低。
——并網運行和消納仍存較多制約。電力系統及電力市場機制不適應光伏發電發展,傳統能源發電與光伏發電在爭奪電力市場方面矛盾突出。太陽能資源和土地資源均具備優勢的西部地區棄光限電嚴重,就地消納和外送存在市場機制和電網運行管理方面的制約。中東部地區分布式光伏發電尚不能充分利用,現行市場機制下無法體現分布式發電就近利用的經濟價值,限制了分布式光伏在城市中低壓配電網大規模發展。
——光伏產業面臨國際貿易保護壓力。隨著全球光伏發電市場規模的迅速擴大,很多國家都將光伏產業作為新的經濟增長點。一方面各國在上游原材料生產、裝備制造、新型電池研發等方面加大技術研發力度,產業國際競爭更加激烈;另一方面,很多國家和地區在市場競爭不利的情況下采取貿易保護措施,對我國具有競爭優勢的光伏發電產品在全球范圍應用構成阻礙,也使全球合作減緩氣候變化的努力弱化。
——太陽能熱發電產業化能力較弱。我國太陽能熱發電尚未大規模應用,在設計、施工、運維等環節缺乏經驗,在核心部件和裝置方面自主技術能力不強,產業鏈有待進一步完善。同時,太陽能熱發電成本相比其他可再生能源偏高,面臨加快提升技術水平和降低成本的較大壓力。
——太陽能熱利用產業升級緩慢。在“十二五”后期,太陽能熱利用市場增長放緩,傳統的太陽能熱水應用發展進入瓶頸期,缺乏新的潛力大的市場領域。太陽能熱利用產業在太陽能供暖、工業供熱等多元化應用總量較小,相應產品研發、系統設計和集成方面的技術能力較弱,而且在新應用領域的相關標準、檢測、認證等產業服務體系尚需完善。
作者: 來源:國家能源局
責任編輯:dongyiqi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