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太陽能開發利用規模快速擴大,技術進步和產業升級加快,成本顯著降低,已成為全球能源轉型的重要領域。“十二五”時期,我國光伏產業體系不斷完善,技術進步顯著,光伏制造和應用規模均居世界前列。太陽能熱發電技術研發及裝備制造取得較大進展,已建成商業化試驗電站,初步具備了規模化發展條件。太陽能熱利用持續穩定發展,并向建筑供暖、工業供熱和農業生產等領域擴展應用。
(五)因地制宜推廣太陽能供熱
1、進一步推動太陽能熱水應用
以市場需求為動力,以小城鎮建設、棚戶區改造等項目為依托,進一步推動太陽能熱水的規模化應用。在太陽能資源適宜地區加大太陽能熱水系統推廣力度。支持農村和小城鎮居民安裝使用太陽能熱水器,在農村推行太陽能公共浴室工程,擴大太陽能熱水器在農村的應用規模。在大中城市的公共建筑、經濟適用房、廉租房項目加大力度強制推廣太陽能熱水系統。在城市新建、改建、擴建的住宅建筑上推動太陽能熱水系統與建筑的統籌規劃、設計和應用。
2、因地制宜推廣太陽能供暖制冷技術
在東北、華北等集中供暖地區,積極推進太陽能與常規能源融合,采取集中式與分布式結合的方式進行建筑供暖;在集中供暖未覆蓋地區,結合當地可再生能源資源,大力推動太陽能、地熱能、生物質鍋爐等小型可再生能源供熱;在需要冷熱雙供的華東、華中地區以及傳統集中供暖未覆蓋的長三角、珠三角等地區,重點采用太陽能、地熱能供暖制冷技術。鼓勵在條件適宜的中小城鎮、民用及公共建筑上推廣太陽能區域性供暖系統,建設太陽能熱水、采暖和制冷的三聯供系統。到2020年,在適宜區域建設大型區域供熱站數量達到200座以上,集熱面積總量達到400萬平方米以上。結合新農村建設,在全國推廣農村建筑太陽能熱水、采暖示范項目300萬戶以上。
3、推進工農業領域太陽能供熱
結合工業領域節能減排,在新建工業區(經濟開發區)建設和傳統工業區改造中,積極推進太陽能供熱與常規能源融合,推動工業用能結構的清潔化。在印染、陶瓷、食品加工、農業大棚、養殖場等用熱需求大且與太陽能熱利用系統供熱匹配的行業,充分利用太陽能供熱作為常規能源系統的基礎熱源,提供工業生產用熱,推動工業供熱的梯級循環利用。結合新能源示范城市和新能源利用產業園區、綠色能源示范縣(區)等,建設一批工農業生產太陽能供熱,總集熱面積達到2000萬平方米。
(六)開展新能源微電網應用示范
1、建設聯網型微電網示范工程
在分布式可再生能源滲透率較高或具備多能互補條件的地區建設聯網型新能源微電網示范工程。通過儲能技術、天然氣分布式發電、智能控制和信息化技術的綜合應用,探索電力生產和消費的新型商業運營模式和新業態,推動更加具有活力的電力市場化創新發展,形成完善的新能源微電網技術體系和管理體制,逐步提高可再生能源滲透率,探索建設100%可再生能源多能互補微能源網。
2、開展離網型微電網示范
提升能源電子技術配合微電網能源管理及儲能技術,高度融合發輸供用電環節,在電網未覆蓋或供電能力不足的偏遠地區、海島、邊防哨所等,充分利用豐富的可再生資源,實現多種能源綜合互補利用,建設智能離網型新能源微電網示范工程,替代柴油發電機組和降低供電成本,保護生態環境,改善地區能源結構。
3、探索微電網電力交易模式
結合電力體制改革的要求,拓展新能源微電網應用空間。以新能源微電網為載體作為獨立售電主體,探索微電網內部分布式光伏直供以及微電網與本地新能源發電項目電力直接交易的模式。支持微電網就近向可再生能源電力企業直接購電,探索實現100%新能源電力消費微電網。
(七)加快技術創新和產業升級
1、建立國家級光伏技術創新平臺
依托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工程中心等機構,推動建立光伏發電的公共技術創新、產品測試、實證研究三大國家級光伏技術創新平臺,形成國際領先、面向全行業的綜合性創新支撐平臺。公共技術創新平臺重點開展新型太陽電池、新型光伏系統及部件、光伏高滲透率并網等領域的前瞻研究和技術攻關。產品測試平臺重點建設光伏產業鏈各環節產品和系統測試平臺。實證研究平臺重點開展不同地域、氣候、電網條件下的光伏系統及部件實證研究,建立國家光伏發電公共監測和評價中心。
2、實施太陽能產業升級計劃
以推動我國太陽能產業化技術及裝備升級為目標,推進全產業鏈的原輔材、產品制造技術、生產工藝及生產裝備國產化水平提升。光伏發電重點支持PERC技術、N型單晶等高效率晶體硅電池、新型薄膜電池的產業化以及關鍵設備研制;太陽能熱發電重點突破高效率大容量高溫儲熱、高能效太陽能聚光集熱等關鍵技術,研發高可靠性、全天發電的太陽能熱發電系統集成技術及關鍵設備。
3、開展前沿技術創新應用示范工程
結合下游應用需求,國家組織太陽能領域新技術示范應用工程。重點針對各類高效率低成本光伏電池、新型光伏電池、新型光伏系統及控制/逆變器等關鍵部件在不同地域、氣候、電網條件下進行示范應用,以及中高溫太陽能集中供熱在建筑、供暖等領域的示范應用,滿足新能源微電網、現代農業、光伏漁業等新興市場太陽能技術的需求,建立產學研有機結合、技術與應用相互促進、上下游協同推進的技術創新機制。
作者: 來源:國家能源局
責任編輯:dongyiqi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