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家能源局正式印發《太陽能發展“十三五”規劃》(以下簡稱《規劃》)。業內人士認為,國家力推多年的分布式光伏將從2017年起真正開始快速增長,并有望從2018年開始逐步實現用戶側平價上網。近日,記者就《規劃》提出的目標如何實現以及未來太陽能產業發展方向等問題專訪了中國光伏行業協會副秘書長王世江博士。
“十三五”光伏發展的核心是分布式光伏
中國電力報:《規劃》提出,大力推進屋頂分布式光伏發電,到2020年建成100個分布式光伏應用示范園,有人說“十三五”光伏發展的核心是分布式光伏,您贊同這個觀點嗎?
王世江:我贊同這個觀點。“十二五”期間地面光伏電站規模已經比較大了。
目前西部地區雖然電站多,負荷卻小,大量電量外送,但現在中東部電力需求量下降,這就導致棄光限電現象嚴重。未來屋頂分布式光伏將是重點發展方向,中東部本身是負荷中心,發展分布式光伏不存在大規模輸送問題。再加上中東部土地比較貴,建設地面電站也不合算,因此,接下來中東部地區將是屋頂光伏發展的重點區域。但從目前來看,農村屋頂光伏可能還不會很快發展起來,因為農村家庭用電量低,電力價格高,加上分布式鼓勵自發自用,在現今模式下居民安裝分布式光伏是不合算的。在“十三五”期間,工商業企業屋頂還是分布式光伏發展的重點。
中國電力報:《規劃》提出,“十三五”期間將優化電站布局并創新建設方式,加快解決棄光限電的問題,您認為該從哪些方面著手來破解棄光難題?
王世江:棄光問題產生的首要原因就是目前經濟增速放緩,用電需求量降低。其次,就是電力外送減少后,原有電 源還在,新增電源必須要有新的用電量,然而用電量增速沒那么快,再加上西北地區電力負荷小,煤炭資源相對豐富,一旦擴大新能源電量,火電必然會減少。這就會引起可再生能源與傳統能源爭市場。
光伏最大的特點就是可以就地發電,就近使用。比如在自家屋頂發電,自家就可以用。要想破解西部地區棄光限電問題,首先需要優化電站建設布局,向中東部等用電負荷比較高的地方建設分布式光伏電站,這樣可以就地發電,就近消納。
其次,可以大力實施煤改電工程,擴大電能在終端能源消費的比重,擴大電力需求,以增加可再生能源的電量。另外,還可以進行調峰,目前很多地方認為光伏發電波動性比較大,導致當地電網不愿意接納太多的可再生能源電力,在國際上,如德國、丹麥新能源發電占到30%~50%,電網照樣很穩定,因此,電網公司可以完善電網結構,承載更多的新能源,擴大光伏等新能源的使用比例。
光伏發展應向供給側轉變
中國電力報:《規劃》提出,“十三五”期間將繼續實施光伏“領跑者”計劃,您認為該計劃對光伏產業未來發展將起到什么樣的作用?
王世江:首要的就是降低光伏電站前期投資成本。正常情況下,要想建光伏電站,需要走很多流程,投入成本相對大,甚至有些人花錢買指標,另外,在一般情況 下,電站指標分配到地方后,地方出于多種因素考慮,會設置門檻,這就會導致電站前期成本高。而“領跑者”計劃,主要工作是由政府來完成,可以說,參與“領跑者”計劃的企業既省錢又省事。光伏“領跑者”項目主要通過基地來運作,因此,在光伏電站后期運維階段,基地能幫助解決一些問題,降低電力交易成本。另外,該計劃還具有一定的技術帶動示范作用,將會激勵企業加快技術創新步伐,助推光伏平價上網。
中國電力報:您認為“十三五”期間光伏產業會有哪些發展趨勢?
王世江:國內光伏市場不會像前幾年那樣保持那么快的發展速度,但能保持穩定的發展規模。前幾年企業一直在擴大規模,而現在市場規模基本保持穩定,可能還會下滑,企業就不能繼續擴大規模,這就需要企業提高技術水平,提升組件轉換效率,降低生產成本,為此,企業應該要從過去追求規模速度向現在追求質量效益轉變。相對來說,前幾年國內光伏市場趨于穩定,光伏出口主要集中在歐美,然而自從歐美雙反后,現在光伏出口國際市場比較分散,如古巴、印度等地方發電成本比較低,這就需要企業提高國際市場的開拓能力,可以借助“一帶一路”戰略,到海外建一些工廠,優化產能布局,擴大市場規模。
另外,未來還應大力發展“光伏+”,擴大光伏應用。總體來說, “十三五”期間,光伏發展應由需求側向供給側轉變。
作者:楊鯤鵬 來源:中國電力報-中國電力新聞網
責任編輯:dongyiqi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