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新能源產業尤其是光伏產業在全國同行業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在我省著力打造的七大新興產業集群中有著先發優勢。這得益于總部位于保定的英利和位于邢臺寧晉的晶龍的分別發力。
二、創新供給,探索智能制造
2016年歲末,英利在北京舉辦了一場發布會,推出了光伏產業首個雙面發電認證產品。
發布會上,英利綠色能源控股有限公司的“熊貓”N型雙面發電光伏組件,獲得了北京鑒衡認證中心頒發的行業首張雙面發電產品認證證書。
與會專家指出,此次雙面發電電池和組件的推出,將進一步引領技術發展、促進產業升級換代。
“雙面發電,在雪地、白墻、水面使用時,增益高達30%,而成本只會增加10%至20%。”英利能源(中國)有限公司光伏材料與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副主任史金超介紹,能取得這樣的進展,得益于企業一如既往對研發的投入和支持。
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在于技術創新。即便在企業發展最困難的日子里,英利的研發依然持續推進,并實現了光轉化率每年3至5瓦的提升。
晶龍集團也將視線聚焦于創新產品供給,滿足客戶需求。
靳保芳介紹,在新產品開發上,晶龍堅持貴精不貴多,加快智能組件、定制組件等新型產品的研發。
晶龍是一家善于把握產業發展機遇的企業,曾把握2011年至2013年行業調整的機會,成功實現了由一流電池制造商向一流組件供應商的轉型。
2013年下半年,晶龍利用行業洗牌較為充分,市場開始回暖的有利時機逆勢擴產。2014年寧晉500兆瓦組件產能達產,合肥基地單體規模由500兆瓦擴張到了2吉瓦,此舉使得企業當年一下子扭虧為盈,賺取4億多元凈利潤。
有業界人士分析,太陽能產業從制造端而言,已陷入了我國發展制造業的舊循環中。換句話講,光伏產業也面臨著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命題。
與時俱進,英利集團開始調整思路。2016年1月,企業提出了“新英利”計劃,謀劃放棄原來占地建廠上設備的發展方式,改以輕資產方式投入市場競爭,依托自身的品牌影響力,借鑒互聯網經濟的發展模式,向定制化生產方向進展。
在省內光伏企業謀劃轉型的背景下,業內的一些新探索值得關注。
1月19日,一條200兆瓦高效光伏組件智能制造示范線在湖南投產。這條產線,可實現高效光伏組件的批量生產,制造成本降低0.06元/瓦,生產效率提高50%以上。
制造環節的智能化,不僅僅是一種發展的理念,實際上更是企業發展的內在需求,可以直接提高成品率和質量,減少人工成本和損耗。1月19日,英利集團專門開會就此展開謀劃。
靳保芳也表示,將按照工業4.0設計,加快提升智能化制造水平,建設智慧工廠,滿足客戶的不同需求。
作者:董立龍 來源:河北日報
責任編輯:dongyiqi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