圍繞創建國家清潔能源示范省,以綠色能源供給、智慧能源管理、能源裝備產業等為重點,大力發展光伏產業
二、主要任務
(一)著力推進產業結構和布局優化
1.打好“拆治歸”轉型升級組合拳。深入實施“三改一拆”,積極推進城市街道、立面、道路改造、小城鎮環境綜合整治和“浙派民居”改造,不斷提高城鄉建設質量和水平。深入推進“五水共治”,協同推進截污納管、河道清淤、工業污染整治、農業農村面源污染治理、排污口整治、生態配水與修復等六大工程,完善河長制,完成所有城鎮污水處理廠一級A排放達標改造,全面消除劣Ⅴ類水質。大力推動“浙商回歸”,更多引進高端要素和高端產業,更多引進戰略性新興產業和高新技術企業,努力創造浙商回歸一流環境。
2.進一步優化空間發展格局。塑造以四大都市區為主體、海洋經濟區和生態功能區為兩翼的區域發展新格局。深入實施主體功能區規劃和環境功能區規劃,開展省級空間規劃試點,編制實施省域總體規劃,推進市縣“多規合一”,逐步形成一個市縣一個規劃、一張藍圖。
3.大力推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加快發展信息、環保、健康、旅游、時尚、金融、高端裝備制造業和文化產業,推進各產業融合互動、業態創新,形成以八大萬億產業為支柱的產業體系。加大“四換三名”和“互聯網+”、“機器人+”、“標準化+”力度,推動傳統產業改造升級。加快淘汰高能耗、高排放落后產能,完善落后產能退出機制,嚴格總量控制,優化環境資源配置,提高單位資源環境負荷產出效率。進一步提升產業集聚發展水平,加快建設一批高能級發展平臺,繼續推進各類開發區整合優化提升,著力創建一批高質量的省市示范性特色小鎮、行業標桿性特色小鎮。
4.嚴守生態保護紅線。依法在重點生態功能區、生態環境敏感區和脆弱區等區域劃定生態保護紅線,實行嚴格保護,確保生態功能不降低、面積不減少、性質不改變。科學劃定森林、濕地、海洋等領域生態紅線,嚴格自然生態空間征(占)用管理,有效遏制生態系統退化的趨勢。加快建立符合生態紅線管控要求的政策機制,形成源頭嚴防、過程嚴管、責任追究的紅線管控制度體系。
(二)大力發展綠色產業
1.積極發展綠色農業。統籌抓好土壤污染防治、化肥農藥減量等工作,大力發展綠色種植、綠色養殖等高效生態循環農業,推動糧食生產功能區、現代農業園區和重要農產品保護區向綠色發展轉型。推行統一的綠色產品標準、認證、標識體系,鼓勵具備條件的區域創建國家有機產品認證示范區。努力提高農業精細化和組織化水平,積極培育種養大戶、家庭農場、專業合作社、農業龍頭企業和“農創客”等現代農業經營主體,加強農產品品牌建設,加快建設綠色農業強省。
2.加快發展新興產業。推進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智慧城市、分享經濟、智能經濟等發展,加快集成電路、人工智能產業發展,謀劃布局關鍵領域重大項目。推動航空產業發展,支持寧波、紹興等地建設通用航空產業綜合示范區,打造舟山、臺州等航空裝備產業基地,積極爭取國家航空產業試點示范落戶浙江。加快國家“兩化”深度融合示范區、國家信息經濟示范區和杭州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寧波中國制造2025試點示范城市建設。
3.著力發展節能環保產業。加快發展節能降碳和清潔能源、環保、資源循環利用等重點領域技術裝備,積極培育節能環保服務業、節能環保新材料、節能環保信息等新業態,打造集研發、設計、制造、服務“四位一體”的節能環保產業體系。探索建立節能環保產業(企業)聯盟,籌劃設立省節能環保產業發展基金。
4.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提升發展金融、物流、文化創意、信息、會展等生產性服務業,支持發展旅游、健康等生活性服務業,推動生產性服務業向專業化和產業鏈高端延伸,生活性服務業向精細化和高品質轉變。深入推進服務業強縣(市、區)培育,提升發展現代服務業集聚示范區,加大服務業重點企業培育力度,鼓勵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發展。充分發揮旅游業促進綠色發展和生態富民的重要作用,建設旅游大平臺,全面提升景區品質,健全旅游產業鏈,打響“詩畫浙江”品牌。
(三)進一步強化創新驅動
1.加快提升創新能力。大力推動技術創新發展,培育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新動力,全面建設創新型省份。扎實推進質量強省、標準強省和品牌強省建設,破除低端制造、傳統市場和縣域經濟路徑依賴,實現從“浙江制造”向“浙江創造”轉變。
2.著力打造創新平臺。積極創建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提升國家級高新區水平,支持網上自由貿易試驗區,推進中國(浙江)自由貿易區建設,著力拓展轉型升級和創新發展空間。加快杭州城西科創大走廊、錢塘江金融港灣和中心城市科技城建設,規劃建設以高新技術產業為主導的特色小鎮。
3.積極培育創新主體。堅持企業為主體,著力推進產學研協同創新發展,培育壯大一批科技型企業。支持企業加大科技投入和研發,著力提高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能力。積極推進省部共建國家實驗室,支持浙江大學、清華大學長三角研究院等大院名校做大做強,支持有條件的高等院校提升戰略定位、建設創新型大學或創業型大學。
4.大力推進科技創新。推進涉及人口健康、食品藥品安全、防災減災、安全生產、生態環境和應對氣候變化等領域的科技創新,加強生態、環境、資源等方面學科研究和專業建設,加快關鍵共性技術瓶頸突破,推進先進成熟技術成果轉化和推廣,加強知識產權保護,積極培養和引進各類高端人才。
(四)深入發展循環經濟
1. 實施新一輪“991”行動計劃。圍繞生態循環型工業、現代生態循環農業、綠色循環型服務業等九大領域,重點在構建循環型產業體系、提高資源循環利用水平、創新體制機制等方面實現突破。以示范試點為主要方式,重點在城市、鄉鎮、園區、企業、產品、產業鏈、典型模式、技術標準、制度等方面,打造循環經濟發展的九大載體。以項目推進實施為主要載體,加快實施園區循環化改造、靜脈產業基地建設、再制造和再生資源利用等十大工程。
2. 大力推行循環型生產方式。引導工業綠色循環化發展,加快推動電力、建材、石油化工等行業的循環化改造,推動綠色循環理念融入八大萬億產業。積極推進園區循環化改造,鼓勵園區規劃設計各具特色的改造路徑,探索園區“打捆”改造模式。推進重點行業強制性清潔生產審核,擴大自愿性清潔生產審核范圍。
3. 著力提高資源循環利用效率。強化節能目標責任落實,全面推進重點領域和重點用能企業的節能管理。落實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全面推進節水型社會建設。實行最嚴格的節約用地制度,推進城鎮低效用地再開發、低丘緩坡荒灘未利用地開發和工礦廢棄地復墾利用。創新“互聯網+”再生資源回收利用模式,加快產業廢棄物綜合利用,提升生活垃圾、餐廚垃圾、建筑垃圾等資源化利用水平,推進靜脈產業基地建設。
4.積極推進循環經濟體制機制創新。加快資源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建立完善推動循環經濟發展的制度體系,推動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再生產品和再生材料推廣使用制度等實施。加快標準規范體系建設,出臺區域循環發展評價體系,推行統一的綠色產品標準、認證、標識體系。鼓勵企業開發綠色低碳產品,建立實施綠色采購消費政策。
作者: 來源:浙江省發改委
責任編輯:wutongyuf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