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市場已經打開,但過去只注重國際市場的光伏企業深刻認識到,單一市場必然存在風險,必須學會兩條腿走路,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并重。
2013年,中國光伏產業存在產能嚴重過剩,國內應用市場開發不足。當時,業內人士認為,中國光伏產業市場過度依賴外需,70%以上產品出口歐美市場。由于全球光伏
推動產業結構調整,優勝劣汰
一個產業要想健康發展,必須注重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前一輪光伏產業的困境就是過于依賴國際市場。因此,破解光伏困境,就要讓巨大產能在國內也找到用武之地。針對癥結,各級政府在“十二五”期間及時雨般出臺了一系列扶持政策。
王勃華介紹,這些政策中,《國務院關于促進光伏產業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最重要,其中明確強調抑制光伏產能盲目擴張。意見要求,發揮市場機制在推動光伏產業結構調整、優勝劣汰、優化布局以及開發利用方面的基礎性作用。對不同光伏企業實行區別對待,重點支持技術水平高、市場競爭力強的骨干優勢企業發展,淘汰劣質企業。
意見發布后,國家發改委、財政部、工信部等多部門支持和規范光伏產業發展的政策性文件密集出臺,涉及產品制造、市場應用、財稅、價格、補貼、土地管理等產業發展各方面。各地也紛紛出臺相關政策措施,據不完全統計,截至2015年10月,涉及18個省級、38個地級以及21個縣級地方政府。
有了這些政策支持,光伏電站迅速涌現。國家能源局公布的光伏發電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16年底,中國光伏發電新增裝機容量3454萬千瓦,累計裝機容量7742萬千瓦,新增和累計裝機容量均為全球第一。
如此巨大的光伏電站市場,自然帶動了產業發展。中國光伏行業協會數據顯示,2016年多晶硅產量約19.4萬噸,同比增17.6%;硅片產量超63GW,同比增31%以上;電池片產量超49GW,同比增19.5%以上;組件產量約53GW,同比增15.7%以上。
告別簡單模仿復制,加大創新
“簡單模仿和復制,是光伏產業陷入困境的根源。因此,我們開始加大自主創新力度,每年投入研發費用近億元,不斷積累微創新,提升產品競爭力。”陽光電源董事長曹仁賢說。在中國光伏企業“最痛苦”的2011年,陽光電源依然穩健發展,并在當年完成融資。
隆基股份董事長鐘寶申介紹,通過技術創新,去年隆基股份的非硅成本同比降低33.98%,拉晶和切片成本也快速下降,產品市場競爭力大大提高。隆基股份還與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大學合作,研發低衰減LIR技術,率先在全球解決了困擾行業多年的光伏電池初始衰減問題。目前,該技術已經實現產業化,企業國際競爭力大大提升。
差異化和兩個市場并重,也是企業走出低谷的重要因素。比如,2014年底才成立的樂葉光伏,通過差異化定位,專注高效單晶產品。2015年,其單晶組件就做到全球產銷量第一。在硅片嚴重過剩情況下,樂葉單晶硅片供不應求。
國內市場已經打開,但過去只注重國際市場的光伏企業深刻認識到,單一市場必然存在風險,必須學會兩條腿走路,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并重。
雖然面對歐美“雙反”,但天合光能、晶科能源、協鑫集團等多家企業加大其他國家和地區布局,或用工廠換市場,努力拓展海外市場。
“海外市場不僅僅是歐美市場,其他市場也很廣闊。”天合光能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高紀凡介紹,2016年,產品銷往全球60多個國家和地區,包括南美、中東、東南亞等新興市場。
“一帶一路”建設也為光伏企業開拓海外市場帶來機遇。晶科能源副總裁錢晶介紹,建設大潮中,晶科能源帶著技術、資本走向東南亞。晶科能源馬來西亞生產基地已建成投產,光伏電池年產能1.5GW,組件1.3GW,年產值4.5億美元。這是迄今為止中國光伏企業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投資最大、產值最大的工廠。
作者: 來源:人民網
責任編輯:wutongyuf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