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主要任務
綜合考慮我省能源資源賦存、水資源分布、生態環境承載能力和區域經濟發展等因素,合理規劃全省能源發展布局。落實兩淮大型煤炭基地化解過剩產能任務,加大煤礦安全改造和技術升級力度,推進重點煤炭企業實施煤電化運一體化發展和赴省外開發煤炭資源。提高煤炭集中高效發電比例,優先建設坑口電廠和低熱值煤綜合利用電廠。加強可再生能源資源勘查和建設規劃,推進皖北平原和江淮丘陵地區風電開發利用,擴大皖北、皖中地區光伏發電應用規模,加快糧食主產區農林生物質電廠建設,有序推進皖南和大別山區抽水蓄能電站規劃建設。推動特高壓工程和皖中負荷中心、皖南交換中心電網建設,形成500千伏“五縱四橫兩平臺”骨干網架。加快天然氣干支線管道建設,初步形成“三縱四橫一環”干線網架和多通道、多氣源供應格局。
(一)推進煤炭產業轉型發展。合理控制煤炭產能,提高煤炭安全生產水平,鼓勵煤炭分級分質利用。進一步深化煤炭企業改革,支持煤電化運一體化發展,實現煤炭行業脫困發展和轉型升級。
1.合理控制煤炭產能。從2016年起,3年內停止核準除產能置換項目外的新增煤炭產能項目。對資源枯竭、賦存條件差、長期停產、停建的煤礦,引導有序退出。適時啟動信湖、楊村、板集等停緩建項目。到2020年,保有生產礦井37對,核定產能1.3億噸/年左右。
2.推進煤礦綠色高效安全生產。加強安全生產隱患排查整治,科學設立停采區或緩采區,對存在重大安全隱患和不具備安全生產條件的礦井,依法依規停產整頓。提高煤炭生產機械化、信息化、智能化水平,推行充填開采、保水開采、煤與瓦斯共采等綠色開采技術,加大安全系統改造和重大災害治理力度。到2020年,煤礦百萬噸死亡率保持低于國家控制指標,職業病發病人數下降至200人/年以下。
3.提升煤炭綜合利用水平。促進煤炭分級分質利用,提高兩淮礦區原煤入選率,采用配煤、型煤等先進煤炭加工技術,提升煤炭產品質量和等級。統籌推進坑口電廠、低熱值煤綜合利用等項目建設,加強煤炭焦化、氣化、液化、煤制天然氣和烯烴等關鍵技術研發應用,實現煤炭由單一燃料向原料和燃料并重轉變。
4.加快煤炭物流發展。鼓勵我省重點煤炭企業剝離煤炭運銷業務,發展大型現代化煤炭物流企業。完善兩淮礦區專用鐵路網,提高兩淮煤炭基地外運能力。依托長江、淮河黃金水道和港口資源,完善蕪湖煤炭物流園區功能,開展安慶、淮南煤炭儲配基地等項目前期工作,增強皖南、皖中地區煤炭接卸、中轉和儲備能力,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煤炭物流體系。
專欄1 控制煤炭產能主要任務
淮北礦區
續建信湖煤礦,建設規模300萬噸/年。
適時開工建設趙集煤礦,建設規模300萬噸/年。
關閉劉店、袁莊、海孜(大井)、楊莊、朔里、石臺、雙龍、岱河、蘆嶺、百善、劉橋一礦、臥龍湖、金石等13對煤礦,退出產能1705萬噸/年。
淮南潘謝礦區
續建朱集西煤礦,建設規模400萬噸/年。
關閉李嘴孜、謝家集一礦、新莊孜、潘集一礦等4對煤礦,退出產能1420萬噸/年。
淮南新集礦區
續建楊村、板集等2對煤礦,建設規模800萬噸/年。
關閉新集三礦,退出產能75萬噸/年。
(二)促進燃煤火電有序發展。合理規劃燃煤火電建設項目,提升煤炭就地轉化率。合理選擇火電機組,提高高效環保機組比重,新建燃煤火電項目采用66萬千瓦及以上超超臨界機組,低熱值煤發電、熱電聯產采用35萬千瓦及以上機組。
1.優先建設坑口電站。發揮兩淮地區煤水資源組合優勢,加強坑口電站建設,推進煤電一體化發展,鞏固兩淮大型煤電基地地位,為全省電力供應提供可靠保障。
2.合理布局低熱值煤發電。根據不同礦區煤炭產能、煤質特點及洗選能力,結合各地低熱值煤產量、消納和小機組關停情況,合理布局低熱值煤發電項目。
3.積極發展熱電聯產。科學編制熱電聯產規劃,結合城市熱網建設、工業園區發展、小鍋爐替代等情況,統籌建設高參數、環保型、符合國家產業政策的熱電聯產項目,同步配套建設高效、快捷熱力管網,提高產業集聚區、工業園區熱電聯產水平。企業自備熱電項目應與周邊區域熱源、熱用戶和電網相銜接。
4.加快現役機組升級改造。積極推進現役煤電機組超低排放與節能改造,加快淘汰煤耗高、污染重的小火電,改善區域大氣環境質量。到2020年,火電供電標準煤耗下降到300克/千瓦時,30萬千瓦及以上現役燃煤火電機組實現超低排放。
作者: 來源:安徽省人民政府
責任編輯:wutongyuf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