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4 “十三五”電網建設重點
特高壓輸變電工程:續建淮南—南京—上海、寧東—浙江(安徽段)、山西—江蘇(安徽段),新建準東—皖南、皖南(宣城)換流站—皖南(蕪湖)變電站、皖南(蕪湖)變電站擴建。新增換流站1座,變電容量1500萬千伏安。
500千伏輸變電工程:續建淝河、福渡、廣德、涓橋輸變電工程,新建肥北、肥西二、安慶三、蕪湖三、銅北、阜陽三、同樂、石店、金寨等輸變電工程;新建伯陽、徽州、墉橋開關站升壓工程,擴建沙河、皋城、河瀝、禹會、清流、肥南、肥西、昭關、雙嶺、楚城、福渡、伯陽、淝河、涓橋、釜山、廣德等變電站;新建板集電廠、巢湖電廠、銅陵電廠、績溪抽水蓄能電站等送出工程,皖南特高壓直流配套工程;新建皖南交流站—銅北、肥西—繁昌線路開斷環入福渡、徽州—績溪抽蓄等線路工程。新增500千伏變電站16座,變電容量3550萬千伏安、線路2480公里。
220千伏輸變電工程:續建阜陽孫樓、合肥北城等31個輸變電工程;新建馬鞍山塔崗、合肥萬山、亳州樂土等91個輸變電工程;擴建六安崔莊、蚌埠陳橋等30座變電站,新建蚌埠電廠二期等10個送出工程;新建合肥常青—錦繡線路等67個線路工程。新增220千伏變電站91座,變電容量3242萬千伏安,線路5753公里。
110千伏輸變電工程:110千伏電網續建淮北光明、宣城陽江等118項輸變電工程;新建宿州丁湖、滁州沃公等247個輸變電工程,擴建池州陵陽、安慶宿松等72座變電站,新建滁州全椒石沛風電等37個送出工程;新建蚌埠蘇崗—官塘二回線等118個線路工程。新增110千伏變電站247座,變電容量2571萬千伏安,線路7519公里。
35千伏及以下配電網工程:新增35千伏變電站222座、變電容量594萬千伏安、線路5472公里;新增10千伏配電變電站3.7萬臺、變電容量1909萬千伏安、線路2.3萬公里。完成9680個小城鎮(中心村)電網改造、皖北平原機井通電、1685個自然村動力電建設改造工程。
(五)擴大石油天然氣利用規模。統籌規劃石油天然氣基礎設施布局,提高基礎設施利用效率,保障安全穩定供應。加快形成天然氣省級干線管網,推進支線管道、獨立供氣和應急儲備設施建設。
1.加快天然氣省級干線管道建設。建設亳州—池州、宿州—黃山、淮北—滁州等3條縱線,阜陽—宿州、潁上—蚌埠、長豐—金寨、廬江—無為等4條聯絡線,基本形成“三縱四橫一環”主干管網架構。到2020年,境內國家和省級干線管道達到2000公里以上。
2.提升天然氣“縣縣通”水平。依托國家和省級干線管網,建設支線管道,形成覆蓋沿線縣城、主要園區、重點鄉鎮和企業的支線網絡,啟動“鎮鎮通”天然氣管道建設工程。支持毗鄰地區引入鄰省氣源,鼓勵偏遠地區建設天然氣獨立供氣設施。到2020年,支線管道達到2000公里左右。
3.增強天然氣儲備調峰能力。依托合肥環線和北城LNG儲備站建成合肥天然氣儲備中心,規劃建設皖北、皖南區域LNG儲備設施,支持各市建設城市高壓環網。加強城市燃氣企業儲氣設施建設,鼓勵重點用氣企業自建儲氣設施。到2020年,形成不低于3天用氣量的儲備能力。
4.促進天然氣多元供應。建設中海油LNG配套管線安徽段,改擴建西氣東輸太和、劉巷子、定遠、滁州和川氣東送池州、安慶等分輸站,推進長江干線LNG江海聯運試點和蕪湖LNG接收站項目,支持建設跨省連接線,加強煤層氣抽采利用,推進煤制氣示范項目和頁巖氣勘探開發。
5.提升原油成品油儲運能力。續建儀長原油管道復線安徽段,爭取國家原油儲備庫在我省落地,新建阜陽—亳州、合肥—六安等成品油管道。鼓勵成品油經營企業擴大儲備規模,提升油品應急保障和供應能力。到2020年,原油管輸能力達到1000萬噸/年、儲備能力達到500萬立方米,成品油管輸能力達到410萬噸/年。
專欄5 天然氣基礎設施建設重點
天然氣干線:續建西縱線西氣東輸干線113#閥室—太和、中縱線宣州—徽州段等項目。新建西縱線廬江—貴池段、中縱線禹會—長豐、東縱線烈山—埇橋、聯絡線金寨—金安等項目。
天然氣支線:續建貴池—青陽等支線,新建望江—潛山等支線。
天然氣儲氣調峰設施:依托合肥環線和北城LNG儲備站建成合肥天然氣儲備中心,建設皖北、皖南區域LNG儲備設施,加強城市高壓環網和儲氣設施建設,鼓勵重點用氣企業自建儲氣設施。
(六)構建智慧能源系統。加強能源互聯網基礎設施建設,營造開放共享的能源互聯網體系,建立新型能源市場交易體系和商業運營平臺,積極發展分布式能源、電動汽車、能源大數據服務等新模式和新業態。
1.推動能源生產消費智能化。支持煤炭企業開展生產監測、管理和安全系統的信息化改造,完善燃煤火電污染物排放監測體系。推廣冷熱電三聯供、熱泵系統、工業余熱余壓等能源綜合利用技術,開展冷熱電氣等多能互補項目試點示范,推動可再生能源與天然氣分布式能源協同發展。加強電力需求側管理系統建設,普及智能化用能監測和診斷技術,加快工業企業能源管理中心建設。
2.推進能源互聯網基礎設施建設。結合能源重點工程建設,推進能源網絡與物聯網之間信息設施的連接與深度融合,積極推動園區和城市能源互聯網試點示范。鼓勵建設智能風電場、光伏電站等設施以及基于互聯網的智慧運行云平臺。推進全省配電網改造,加速電力通信網等能源互聯網信息通信設施建設,普及應用智能電表。鼓勵地方和企業對電網、氣網、熱網等能源網絡及其信息架構、存儲單元等基礎設施進行協同建設,實現基礎設施的共享復用。
3.建設能源行業管理信息系統。建設覆蓋能源行業和重點企業的全省能源信息管理系統,完善能源預測預警機制,提升政府對能源重大基礎設施規劃的科學決策水平。加強能源大數據技術運用,促進多領域能源大數據的集成融合和共享。鼓勵能源生產、服務企業和第三方企業投資建設面向風電、光伏等能源大數據運營平臺,為能源資源評估、選址優化等提供專業化服務。
4.探索能源互聯網交易新模式。積極利用互聯網技術拓展電力直接交易平臺功能。創新電力交易模式,推動綠色電力點到點實時交易和補貼結算。將各類分布式能源、儲電蓄熱(冷)及高效用能技術相結合,通過智能電網及綜合能源管理系統,形成可再生能源與天然氣高效利用一體化分布式能源系統。培育售電公司、綜合能源運營商和第三方增值服務供應商等新型市場主體。
5.發展車網協同的電動汽車推廣模式。優先建設公交、出租及環衛、物流等公共服務領域充電基礎設施,在新能源汽車示范地區實現電動汽車充、放、換設施全覆蓋。支持充換電設施運營商、電動汽車企業等建設基于電網、儲能、分布式用電等元素的新能源汽車運營云平臺。積極發展電動汽車短途分時租賃市場。
作者: 來源:安徽省人民政府
責任編輯:wutongyuf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