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市發展改革委,省人民政府各委、辦、廳、局: 《山西省“十三五”新能源產業發展規劃》已經省人民政府同意,現印發給你們,請認真貫徹執行。 附件:《山西省“十三五”新能源產業發展規劃》山西省“十三五”新能源產業發展規劃 一、當前形勢 (一)能源發展形勢 1、國際能源發展態勢 長期
(二)基本原則
堅持政府規劃和市場決定相統一。隨著國家簡政放權深入推進,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以市場需求帶動新能源開發競爭機制形成,推動產業轉型升級。能源主管部門要著力做好相關規劃工作,加強對資源的有效調控;按照與資源環境承載能力、消納需求相適應的原則,統籌安排新能源開發基地和項目的建設,引導和規范企業開發行為。
堅持本地消納和清潔外送相結合。我省新型工業化、新型城鎮化的深入推進,對能源需求將逐漸加大。要堅持新增能源需求主要由新能源來供給,通過政策導向和技術創新擴大新能源的本地消納能力。同時協調新能源發電基地與外送通道建設,合理配置電力系統內的各類調峰電源,提高新能源電力外送能力和經濟性。
堅持技術創新和模式創新并舉。充分利用我省資源開發中技術裝備市場需求,促進產業壯大升級和技術創新平臺的建立。結合現代信息技術,深挖現有領域新能源開發利用的潛力,著眼于未來新能源增量的發展,加強新能源利用和城鄉建設的同步配套,在新型城鎮化進程中,全面轉變能源生產和消費模式,創新新能源管理體制和市場機制,探索資源配置方式創新,鼓勵技術融合創新和商業模式創新。
堅持全面布局和重點突破并舉。立足我省風能、太陽能、生物質能、水能及地熱能的比較優勢,全面布局、整體推進各項新能源開發和利用。研究各市縣新能源資源的特點,根據各地實際情況編制各具特色的新能源發展規劃,重點做好晉北千萬千瓦級風電基地、采煤沉陷區“光伏領跑者”基地、光伏扶貧、風電供暖試點、光熱發電試點、新能源微網試點等工程建設。同時,以點帶面推動我省新能源產業整體取得顯著成效。
(三)基本思路
圍繞國家能源發展戰略,立足于我省能源結構配比優勢、輸送優勢和能源市場便利等優勢,運用“兩輪驅動”,推進“三大創新”、繼續深入實施“四大工程”,構建“五大支撐體系”,推動我省打造傳統能源與新能源相結合,形成較高比例清潔能源的綜合能源基地。
兩輪驅動:推動能源消費革命,在堅決控制能源消費總量的基礎上,理順發-輸-用管理體制,大力推進用戶側能源管理,利用智能電網技術提升新能源在城鎮消費的比例;推動能源生產革命,結合電力通道布局,優化新能源基地發展,大力發展分布式能源,積極推動風、光、煤層氣、地熱、生物質等新能源多元發展。
三大創新:電力交易體制創新,結合新一輪電改的進展和國企改革,以新能源為突破口,局部嘗試電力交易試點;新能源管理體制創新,推動市場化改革,引導新能源開發有序布局,帶動產業化落地;新能源技術和模式創新,推動新能源技術研發和產品質量不斷進步,鼓勵結合用戶側消費的分布式能源、微電網、電力直供等模式創新。
四大工程:晉北千萬千瓦級風力發電基地工程,依托大同市、朔州市和忻州市等晉北地區風能資源優勢,綜合考慮項目建設布局和電網接入條件,加快推進晉北風電基地建設;采煤沉陷區光伏發電基地,以山西大同采煤沉陷區光伏發電基地建設為契機,大力推進陽泉、忻州、呂梁、臨汾、長治等市采煤沉陷區光伏發電基地,實行“領跑者”計劃,引導光伏系統效率和運營效率突破,帶動產業鏈優質發展;新能源綜合利用工程,繼續推進光伏扶貧、風電供暖替代燃煤鍋爐、太陽能熱發電、生物質能等示范工程,加大煤層氣開發利用力度,推動多種能源的耦合利用、熱電聯產、冷熱電三聯供等,不斷推進城鄉能源變革;新能源裝備制造基地工程,推動風電、光伏、生物質能等新能源產業等基地建設,帶動新能源中上游產業技術進步,促進我省新能源裝備制造業做大做強。
五大支撐體系:建立政策、資金、電網、人才和機制保障體系。
(四)主要目標
1、發展定位
提升新能源開發利用規模和比重。堅持綠色低碳發展戰略,利用我省電力輸送通道和風光火打捆送出的優勢,不斷提升新能源開發利用的規模和新能源在能源消費中的比重,實現高比例新能源利用和外送。
新能源創新發展示范區。發揮科技創新潛力,形成新能源技術、產品、產業的科技驅動體系;發揮體制機制創新效應,形成政府高效、市場活躍的新能源開發管理體系。
新能源制造業集群基地。堅持新能源開發和產業發展互相促進,積極創建集技術研發、設備制造、系統應用為一體的新能源制造業集群基地。
2、發展目標
到“十三五”末,非化石能源消費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為5%~8%,可再生能源電力配額基本指標達到10%,優秀指標達到15%。新能源裝機規模力爭達到3800萬千瓦,占到全省發電總裝機的比重30%以上。其中,風電裝機容量為1600萬千瓦;太陽能發電達到1200萬千瓦;水電裝機達到250萬千瓦(含農村水電裝機);煤層氣發電裝機達到700萬千瓦;生物質發電裝機達到50萬千瓦。
與國家“十三五”可再生發展規劃目標相比,我省風電新增932萬千瓦,全國風電新增1.3億千瓦,占全國新增風電裝機總容量的7.2%;我省太陽能發電新增1087萬千瓦,全國太陽能發電新增1.17億千瓦,占全國新增太陽能發電裝機總容量的9.3%。
—— 大力發展風電。統籌風電千萬千瓦基地建設和低風速區域風電開發,到“十三五”末,風電裝機容量為1600萬千瓦,每年新增186萬千瓦左右,占全國年度新增的7.2%。通過優化發電運行方式,改善系統調峰能力,增強本省風電消納能力;積極推進外送通道建設和風火打捆外送機制運行,逐步擴大風電外送能力。
—— 積極發展太陽能發電。創新開發模式,充分利用“太陽能+采煤沉陷區治理”、“太陽能+扶貧”、“太陽能+農業生產”、“太陽能+城鄉能源低碳化”、“太陽能+工業碳排放控制”等模式潛力,到“十三五”末,太陽能發電力爭達到1200萬千瓦,其中光伏發電1050萬千瓦左右,光熱發電達到50萬千瓦,每年平均新增220萬千瓦左右,占全國年度新增的9.3%。同時不斷擴大太陽能熱利用在居民建筑和工農業應用規模。
—— 有序發展水電、氣電、生物質能發電。充分利用黃河流域水電資源、煤層氣資源和秸稈及垃圾資源。“十三五”末,水電裝機為250萬千瓦(含農村水電裝機),煤層氣發電裝機為700萬千瓦,生物質發電裝機為50萬千瓦。
—— 合理開發地熱能資源。因地制宜開發利用各種地熱能資源,提高地熱能在城鎮和新農村建筑中用能比例。“十三五”末,淺層地溫能供暖(制冷)面積達到1000萬平方米。
產業升級轉型。立足我省資源優勢,推動先進新能源技術應用于風電及光伏基地、分布式示范工程和煤層氣利用工程等,并不斷進行科技創新,突破關鍵技術,完善產業鏈條,促進產業轉型升級,在我省綜合能源基地的統領下打造新能源產業集群基地。
作者: 來源:山西省發改委
責任編輯:wutongyuf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