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夏回族自治區發改委于日前發布《寧夏能源發展“十三五”規劃》(以下簡稱:《規劃》)提出,“十三五”期間,我區將通過深化能源重點領域改革,構建高效清潔能源消費模式等方式,優化能源發展結構,引導能源產業健康發展,使我們的生活更加綠色。
“十二五”時期,我區能源產業增加值占工業增加值比重超
寧夏回族自治區發改委于日前發布《寧夏能源發展“十三五”規劃》(以下簡稱:《規劃》)提出,“十三五”期間,我區將通過深化能源重點領域改革,構建高效清潔能源消費模式等方式,優化能源發展結構,引導能源產業健康發展,使我們的生活更加綠色。
“十二五”時期,我區能源產業增加值占工業增加值比重超過40%,能源技術裝備水平不斷提高,節能環保水平顯著提升。期間,寧夏被確定為國家重要的能源加工轉化和戰略儲備基地,被列為全國首個新能源綜合示范區。其中,新能源發電總裝機規模突破1100萬千瓦,其中太陽能發電裝機309萬千瓦,比2010年增長33倍。
《規劃》提出,“十三五”時期我區能源發展的主要目標是能源生產供給能力進一步提高,原煤生產能力達1.2億噸左右,電力總裝機5400萬千瓦左右。一次能源生產總量達7500萬噸標準煤左右,一次能源消費總量6900萬噸標準煤左右,煤炭消費比重降低到80%左右,單位GDP能耗完成國家下達目標。
此外,我區將大力推進節能減排,積極倡導清潔消費,減少經濟增長對能源消費的依賴,發展綠色交通。到2020年,全區能源消費強度比2015年年均降低3%左右;全區建成充電站101座、充電樁13600個。
能源是現代化建設的基礎和動力,事關自治區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總體部署,也關系國家能源戰略的全局。為全面貫徹落實中央五大發展理念和能源生產消費“四個革命、一個合作”戰略要求及建設開放、富裕、和諧、美麗寧夏的決策部署,加快能源發展方式轉變,促進全區經濟社會協調發展,依據國家《能源發展戰略行動計劃(2014-2020年)》和《寧夏回族自治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編制自治區能源發展“十三五”規劃。
一、規劃基礎
“十三五”時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戰期,也是推動能源生產與消費革命發力提速的關鍵時期。能源作為自治區工業轉型升級優先發展的重點產業,處于國家能源戰略的前沿,必須準確把握新形勢新任務新要求,充分利用發展的有利因素,積極應對各種挑戰,加快推進能源生產消費革命,為實現與全國同步進入全面小康社會目標提供強有力的支撐和保障。
發展現狀
“十二五”時期,面對錯綜復雜的形勢和經濟下行能源需求減速的壓力,在國家的大力支持下,建成和開工了一大批在國內乃至世界上具有先進水平的能源重大項目,能源生產能力穩步提高,能源結構不斷優化,對經濟發展的貢獻大幅提升,能源產業增加值占工業增加值的比重超過了40%。寧夏也被確定為國家重要的能源加工轉化和戰略儲備基地,在國家能源戰略中的地位凸顯。
能源生產能力穩步增加。建成了梅花井、金鳳等大型現代化礦井,鴛鴦湖、靈武電廠二期、水洞溝電廠等大型空冷火電項目,500萬噸煉油、50萬噸煤制烯烴、50萬噸甲醇制烯烴等一批大型能源項目。煤炭生產能力達到12000萬噸/年,電力裝機突破3000萬千瓦,現代煤化工產能達到587萬噸,分別比2010年增長83%、1.2倍和2.9倍。400萬噸煤間接液化示范項目、寧東—浙江±800kV特高壓輸電及配套電源等重大項目相繼開工,為“十三五”能源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新能源示范區快速推進。寧夏被列為全國首個新能源綜合示范區,銀川被列為新能源示范城市,青銅峽市被列為全國綠色能源示范縣。建成了賀蘭山、太陽山、麻黃山等大型新能源集中區及永寧農光互補、賀蘭漁光互補等示范項目區。新能源發電總裝機規模突破1100萬千瓦,其中風電裝機822萬千瓦,比2010年增長9.4倍,太陽能發電裝機309萬千瓦,比2010年增長33倍。
能源結構進一步優化。新能源占一次能源生產比重7.45%,比2010年提高5.3個百分點,新能源占電力裝機比重達到36%,比2010年提高30個百分點,新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7.7%,比2010年提高5個百分點。大型企業煤炭產量占全區96%,大型煤礦產量比重達到73%,30萬千瓦及以上機組占煤電總裝機的86%,60萬千瓦及以上機組占46%。關閉小煤礦44處,成為全國率先完成淘汰落后小煤礦任務的六個省區之一。
能源技術裝備水平不斷提高。重點煤礦采煤機械化程度提高到98%。建成世界首創100萬千瓦超超臨界空冷機組和一批2×60萬千瓦亞臨界空冷機組,新建常規燃煤火電機組全部采用60萬千瓦及以上超臨界、超超臨界空冷機組。神華寧煤煤制烯烴示范工程項目,成為我國目前最大的以煤為原料的聚丙烯裝置。結合煤炭間接液化示范項目建設,在引進、消化吸收的基礎上,開發出了煤種適應能力強、氣化效率高,且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2000噸/天干煤粉加壓氣化爐。
節能環保水平顯著提升。單位GDP能耗下降到1.998噸標準煤/萬元,完成國家下達目標。火電供電平均標準煤耗降至325.59克/千瓦時,煤炭洗選率達到87%。新建機組全部同步建設了煙氣脫硫脫銷裝置,原有常規發電機組全部實施了脫硫改造。
能源合作邁出新步伐。跨區域電力外送開辟新通道,寧東至浙江特高壓直流輸電工程全面開工建設,建成后新增外送電800萬千瓦。與內蒙古、陜西、甘肅建立省際能源合作機制,與神華、國電、國電投等大型央企達成戰略合作協議。成功承辦第三屆中阿能源合作大會,與德國GIZ開展政府間能源技術合作。
面臨形勢
“十三五”時期,隨著世界能源供求格局繼續深刻變化和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我區能源發展既面臨諸多機遇和有利條件,也面臨嚴峻挑戰。
面臨的機遇和有利條件。從國際上看,能源發展呈現出供求關系寬松化、供需格局多極化、能源結構低碳化、生產消費智能化、國際競爭焦點多元化等“五化”趨勢,有利于我們多渠道、低成本利用能源和采用新裝備、新技術推進能源產業發展。從國內看,能源需求將呈剛性增長,能源發展進入新常態,能源結構雙重更替步伐加快,能源系統形態由集中開發轉向智能化、分布式,有利于我區發展煤化工、電力、新能源。隨著國家能源開發戰略的西移和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的深入實施,將進一步提升我區作為國家重要的能源加工轉化基地的戰略地位,從我區看,自治區被國家確定為能源加工轉化基地和新能源綜合示范區,為我區“十三五”期間能源發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撐;我區近鄰能源富集省區,煤炭資源豐富,為發展以煤為基礎的加工轉化產業提供了豐富的原料保障;寧東至浙江特高壓、煤制油示范項目等一批重大能源項目將建成投運,為發展以能源生產消費為紐帶的關聯產業,延伸產業鏈條,提供了電力市場空間和煤化工示范經驗;“一帶一路”戰略的深入實施,中阿合作將進一步擴大,推動資源、技術、人才引進來、走出去,為我區能源發展擴展了新的空間。
面臨的困難與挑戰。世界能源格局深刻調整,能源安全形勢復雜多變,全球可再生資源迅猛發展,能源結構趨向低碳化,油氣替代煤炭,非化石能源替代化石能源的雙重更替步伐將進一步加快。國內煤炭、煉油、煤化工等傳統能源產能過剩,能源消費換擋減速趨勢明顯,煤炭消費將進入峰值期,電力需求增長緩慢,能源發展動力從傳統高耗能向新產業新業態加快轉換,國家將更加注重能源結構的戰略性調整,加快推進綠色低碳發展進程。我區能源以煤炭為主,結構性矛盾突出;資源和環境約束條件加劇,依靠煤炭資源開發轉化的模式已難以為繼;電力外送市場受限,新能源的大規模開發與市場消納的矛盾突出,棄風、棄光現象日益加劇;煤炭深加工市場不確定性增加,石油長時間低價位使煤炭間接液化、煤制烯烴等煤化工產品的競爭壓力和市場風險增大;能源綜合利用效率不高,節能減排任務艱巨。
總體來看,“十三五”時期我區能源發展機遇與挑戰并存,機遇大于挑戰,必須主動適應國內外能源發展的新形勢、新變化,努力消除和破解制約能源發展的短板和瓶頸,堅定發展信心,挖掘發展潛力,拓展發展空間,提高發展質量,為“十三五”經濟社會發展、與全國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強大的動力支撐和用能保障。
需求預測
到2020年,實現與全國同步建成全面小康目標,我區經濟仍須保持中高速增長,根據《自治區國民經濟社會“十三五”發展規劃綱要》確定的地區生產總值年均增長7.5%以上的發展目標,統籌考慮國家能源供需戰略平衡需要、自治區產業結構特征以及經濟新常態,轉型升級用能變化等因素,經過測算,“十三五”期間全區能源需求仍將保持較快增長。預計到2020年,全區能源消費總量6900萬噸標準煤左右;全社會用電量為1200億千瓦時。
二、總體要求
指導思想
“十三五”時期我區能源發展的指導思想是:全面貫徹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全會和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以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理念為統領,以推進能源生產消費“四個革命、一個合作”為主線,以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為中心,以改革創新為動力,以寧東能源化工基地和寧夏新能源綜合示范區建設為重點,著力推進能源結構優化和產業升級,著力增強創新發展能力,努力構建綠色低碳、安全高效的現代能源體系,打造寧夏能源升級版,為建設“開放寧夏、富裕寧夏、和諧寧夏、美麗寧夏”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堅實的能源保障和動力支持。
基本原則
堅持改革創新。加快能源體制機制創新,深化重點領域改革,優化要素配置,推進以能源科技成果應用為主的全面創新,著力提升能源科技水平和競爭力,增強能源發展活力和動力。
堅持綠色低碳。牢固樹立綠色低碳發展理念,堅持發展非化石能源與化石能源高效清潔利用并舉,以資源、環境為硬約束,在能源資源開發利用全過程中加強環境保護,嚴格控制污染物和溫室氣體排放。
堅持協調共享。統籌能源與經濟社會發展相協調,促進能源資源開發與深加工產業協同發展,統籌利用好區內外資源,保持能源生產消費平衡,完善城鄉能源基礎設施,促進能源開發扶貧和民生改善。
堅持市場導向。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堅持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優化能源布局和發展時序,完善市場機制,建立開放市場,提升產業競爭力。
發展目標
按照自治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三五”規劃總體要求,“十三五”時期我區能源發展的主要目標是:
能源生產供給能力進一步提高。原煤生產能力1.2億噸左右;電力總裝機5400萬千瓦左右,其中,燃煤火電3200萬千瓦,非化石能源發電裝機2100萬千瓦、水電42.6萬千瓦、燃氣及其他發電120萬千瓦;煤制油品400萬噸;一次原油加工能力1200萬噸。
能源生產總量進一步增加。一次能源生產總量達到7500萬噸標準煤左右,其中煤炭產量1億噸左右,石油14.9萬噸(納入寧夏統計范圍的),非化石能源發電量340億千瓦時。
能源消費總量進一步得到合理控制。一次能源消費總量6900萬噸標準煤左右,力爭實現6500萬噸標準煤左右;煤炭消費量1.2億噸左右;全社會用電量1200億千瓦時左右。
能源結構進一步優化。非化石能源消費總量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達到10%左右、電量占全社會用電量的比重提高到20%,煤炭消費比重降低到80%左右,天然氣(含煤層氣)消費比重提高到4.6%。
能源能效水平進一步提升。單位GDP能耗完成國家下達目標。燃煤發電機組平均供電煤耗低于310克標煤/千瓦時,其中新建煤電機組平均供電煤耗低于300克標煤/千瓦時;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完成國家下達目標,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及煙塵排放控制在國家下達目標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