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雙版納州人民政府關于印發西雙版納州清潔能源發展規劃(2016-2020年)的通知西政發〔2017〕37號 各縣、市人民政府,試驗區管委會,各區管委會,州直各委、辦、局,中央、省屬駐州各單位: 《西雙版納州清潔能源發展規劃(2016-2020年)》已經十三屆州人民政府第2次常務會議審議通過,現印發給你們,請認
西雙版納州人民政府關于印發西雙版納州清潔能源發展規劃(2016-2020年)的通知
西政發〔2017〕37號
各縣、市人民政府,試驗區管委會,各區管委會,州直各委、辦、局,中央、省屬駐州各單位:
《西雙版納州清潔能源發展規劃(2016-2020年)》已經十三屆州人民政府第2次常務會議審議通過,現印發給你們,請認真貫徹執行。
西雙版納州人民政府
2017年6月19日
(此件公開發布)
西雙版納州清潔能源發展規劃
(2016-2020年)
前 言
在二十世紀的世界能源結構中,人類所利用的一次能源主要是石油、天然氣和煤炭等化石能源。隨著化石能源的逐步消耗,能源危機已展現在人類面前。21世紀初進行的關于世界能源儲量數據的調查顯示:石油可開采量為40年,天然氣可開采量為61年,煤炭可開采量為230年。可見,化石能源的可開采量已經是屈指可數了。
中國作為能源消費大國,能源產業的發展支撐著經濟的高速發展。隨著煤炭供應的日趨緊張以及化石能源帶來的環境問題,提高能源效率和發展清潔能源已成為必然。2015年,我國能源消費總量為43億噸標準煤,由此帶來環境污染、溫室效應,嚴重危害地表環境,將制約我國的可持續發展。我國的化石能源還存在資源有限、結構失衡、使用低效、污染嚴重、對外依存度過高等問題,因此,調整能源結構、提高能源效率,是解決我國能源問題的重要措施。根據我國的能源資源狀況,除煤炭外,將來可以依賴的能源資源主要是可再生能源。我國的可再生資源潛力很大,主要有水能、風能、太陽能和生物質能等,在今后20~30年內,我國具備可開發條件的可再生能源資源量預計每年可相當于8億噸標準煤,具有良好的開發前景。
我國“富煤、貧油、少氣”的資源結構特征決定了我們必須依賴煤炭,煤炭占能源消費總量的68%,比國際平均水平27%高41個百分點,工業用能消費比重過大。
風力發電及太陽能等清潔能源的開發利用對全球的環境保護工作意義重大,發展清潔能源建設必將帶動西雙版納州經濟的發展和保護西雙版納州的生態環境。
一、能源發展現狀及面臨形勢
(一)能源資源及其發展現狀
西雙版納州能源資源門類較多,水能、太陽能、風能、生物質能等能源具有一定的發展空間和潛力。
西雙版納地表水資源量可分為三部分:一是瀾滄江干流過境水量,徑流總量555.2億立方米;二是發源于境外的河流匯入本州境內,總量為23.6億立方米;三是州內降雨產生的地表水,總量為119.2億立方米。從西雙版納流出國境的總水量達695億立方米;地下水資源總量達22.52億立方米。西雙版納水能理論蘊藏量529.23萬千瓦,年發電量可達463億度。
全州絕大部分地區太陽能平均總輻射量在5500~6000 MJ/m2之間,屬于太陽能較佳開發區,適宜開發太陽能資源。
勐海縣帕頂梁子風能資源較好,目前建成風力電場。
全州農作物、甘蔗、茶樹等產生的有機廢棄物可變成可再生的能源資源,變廢為寶,變為生物質發電的燃料或沼氣等能源。
截止2016年底,西雙版納州電力總裝機容量216.66萬千瓦,其中:已建水電裝機容量199.31萬千瓦(全州共有中小水電站40座,其中:已建37座,在建3座),生物質能自備電廠裝機2.4萬千瓦,風電裝機6.95萬千瓦,光伏裝機8萬千瓦。
(二)建新能源場址概況
1. 勐海縣帕頂梁子風電場工程項目
項目場址位于勐海縣西定鄉帕頂大梁子,場址距離勐海縣城約30公里,場址地類主要為天然草地,山體穩定性較好,場內無具有開采價值的礦產及古文化遺址分布,工程建設不涉及重要環境敏感區,工程總體建設條件較好。項目總裝機6.95萬千瓦。
2. 勐海縣農業結合光伏電站工程項目
項目場址位于勐海縣勐混斷陷盆地邊緣丘陵斜坡地帶,距勐海縣城直線距離約20公里,距離勐混鎮約4.5公里。廠址主要種植茶樹,本工程通過抬高光伏支架的方式,盡量少破壞原有茶樹,使本工程建設成為農林結合的光伏電站。項目已完成5萬千瓦的裝機,2017年全部完成并網。
3. 勐海縣協鑫光伏農光互補電站工程
項目場址位于勐海縣西定鄉舊過村帕頂梁子山南向坡,距勐海縣城直線距離約55公里,場址海拔在850~1620米之間。項目已完成3萬千瓦的裝機,2017年全部完成并網。
(三)能源工業發展面臨的形勢
“十三五”時期,全州能源發展進入合理控制消費總量和調整優化結構的新階段。要準確把握新要求,緊緊抓住新機遇,積極應對新挑戰,努力化解新風險。
1. 新要求
國家“十三五”規劃綱要以構建安全穩定經濟清潔的現代能源產業體系為目標,明確提出了新階段能源發展的新要求:調整優化能源結構,推動能源生產和利用方式變革;合理控制能源消費總量,積極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堅持節約優先戰略,切實加強能源節約和用能管理。城市化快速發展,信息化全面滲透,低碳化廣泛興起,也對能源種類、產品質量、供給方式和空間布局等提出新要求,電力、蒸汽、熱水、冷源等二次能源需求將快速增長,居民生活能源消費比重將逐步提高。
2. 新機遇
“低碳經濟”、“低碳技術”、“近零排放”日益受到全球關注。發達國家和主要發展中國家加快開發新一代能源技術,努力推動傳統能源向“低碳能源”和“近零排放能源系統”轉變。以煤為重點的化石能源清潔高效利用技術、節能減排技術,以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為重點的經濟性規模化開發利用技術不斷取得突破,政策支持力度不斷加大,將為能源發展增添新動力、創造新機遇。
3. 新挑戰
20世紀80年代以來,國際社會持續高度關注氣候變化,先后通過《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和《京都議定書》,達成“巴厘路線圖”,確定“兩軌”談判進程,召開氣候變化大會,確立“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國家將非化石能源占比、能源消耗強度和碳排放強度作為約束性指標,納入“十三五”規劃綱要。環境對能源發展的約束力不斷增強,要求將發展重心轉向優化能源結構,發展低碳能源;強化節能行動,提高能源效率;發展低碳產品,倡導低碳消費。
4. 新風險
能源發展面臨資源、價格等多重風險。原油、天然氣進口依存度仍將提高,資源獲取難度逐步加大,安全保障面臨挑戰。全球主要能源價格上升趨勢逐步顯現,國際油價可能進入新一輪上升通道,并對國內油價形成壓力。進口天然氣比重上升,出口國謀求油氣價格掛鉤,以及推進國產天然氣定價機制改革,將對天然氣價格形成壓力。煤電價格矛盾持續積累,新能源發電比重上升,加大電價壓力。新能源產業規模化發展面臨革命性技術“替代”的潛在壓力。
作者: 來源:西雙版納州人民政府辦公室
責任編輯:wutongyuf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