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旦美、印兩大主要國際市場輪番“雙反”,再與國內市場萎縮形成互動,中國光伏產業遭遇“2012”重演,并非沒有可能
電站發電量差距較大
除了制造業的外需環境有重蹈2012年的覆轍外,與美國相比,中國的光伏電站發電效率也有較大的差距。
同樣是來自《福布斯》的報道,得益于光伏電站的風聲水起,作為美國主要的能源統計機構——美國能源署,已開始將分布式光伏電站的相關信息納入統計范圍。
根據美國能源署的數據,2016年,規模較小的分布式電站的發電量為194.67億千瓦時,預計2017年將達到254億千瓦時,而2018年這一數字將進一步增至329億;與之相比,大型電站的發電量約是小規模電站的兩倍,2017年預期將達到508億千瓦時。
即便不考慮2016年新增的部分電站并沒有全年發電,美國光伏電站的平均利用小時數也達到了驚人的2200小時。
而反觀中國的數據,最好的西部省份的光伏電站,利用小時數也就略超1500小時,中東部的則在1200小時左右,甚至一些地區還不到1000小時。
數據還顯示,就美國的小規模的分布式電站來看,約一半屬于居民屋頂,工、商業屋頂分別只占8%和32%。從地區分布來看,41%的小規模的分布式電站集中在加利福尼亞州,其他三個主要區域包括新澤西州、馬薩諸塞州、亞利桑那州。
2012會否重演?
2012年,正是在歐、美輪番“雙反”的背景下,中國光伏遭遇強冷冬季,業內企業紛紛虧損,諸多知名企業倒閉、破產,乃至出現企業家跳樓、出逃等極端現象。
隨后,是在國內市場及亞洲等新興市場的啟動下,危機才得以緩解,行業開始復蘇。特別是國內市場,短短一年多的時間便躍居全球最大裝機市場,并延續至今,為中國光伏產業整體的由危轉機和穩步發展贏得了寶貴的時間和空間。
不過,四年多的超速發展和市場布局的無序,也在一定程度上透支了國內市場的未來。加之消納難題和補貼拖欠等行業頑疾一直如影隨形,以及宏觀電力需求疲軟的大背景,均使得國內市場高速裝機支撐產業持續擴張的發展模式越來越難以為繼。
綜合來看,今時,雖然全球光伏市場格局已不同當年,各新興市場遍地開花,但其需求顯然難以支撐行業現有產能。一旦美、印兩大主要國際市場輪番“雙反”,再與國內市場萎縮形成互動,中國光伏產業遭遇“2012”重演,并非沒有可能。
作者:張廣明 吳軍杰 來源:《太陽能發電》雜志
責任編輯:wutongyuf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