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可再生能源中心的數據顯示,目前,全國的光伏發電累計裝機量已經達到1.01億千瓦,首次突破一億千瓦的大關。而對于光伏行業來說,2017年無疑是極為關鍵的一年,來自棄光限電、補貼拖欠、電價下調、技術進步等各方面的影響,使得這一行業走到了一個關鍵的十字路口上。 歷經了
2、運營環節
市場綜述:分布式光伏呈現爆發式增長。在光伏電站的運營環節,與往年相比,2017年一個最明顯的特征就是分布式光伏裝機的占比出現了爆發式的增長。數據顯示,2016年上半年全國新增光伏裝機中分布式占比約10%,而2017年則達到了30%,裝機量同比暴增290%。出現這一現象的原因是,隨著行業環境的變化,分布式光伏的幾大優勢正在逐漸凸顯出來,具體來看,主要包括三項:一是不受國家指標控制,只需進行備案即可。而集中式電站如果超出國家建設指標規模,就需要該省自行解決補貼資金。二是對電網的沖擊較小,被消納的可能性更大,無需面臨限電困境,三是按照政策,分布式光伏補貼的結算周期不能超過兩個月,保障了項目的現金流。在這些利好的驅動下,越來越多的社會資本開始將目光投向分布式電站,尤其是戶用光伏。
分布式光伏:發展空間大,發展速度快,但隱患重重。對于那些前往中東部地區投資分布式光伏電站的企業來說,他們雖然免去了西部地區棄光限電的煩惱,但同時也要面對東部地區光伏投資的特有問題,也就是復雜的開發條件。一般來說,在集中電站集中光伏電站的開發方面,土地成本并不是一個特別重要的指標。但在分布式光伏方面,我們發現這一費用卻有大幅上升的趨勢,數據顯示,在主要的光伏開發國家中,土地費用在光伏的度電成本中只占大約1分錢,而中國東部地區的分布式項目則為2到3分錢,這一方面是由于東部人口稠密,地價相對昂貴,同時也是由于可以用來安裝光伏板的土地和屋頂產權關系比較復雜的原因。
電價:綠色證書替代補貼的效果低于預期。在過去的一年間,可再生能源的補貼措施并沒有實質性的變化,這導致補貼拖欠的情況也變得更為嚴峻,直接使得綠能寶等主打光伏融資業務的公司出現了兌付危機。盡管國家能源局希望以綠色證書來代替新能源補貼,但從實際情況來看,效果并不盡人意。數據顯示,自2017年7月1日綠色證書正式申購以來,在半個月的時間里,綠色證書的銷售收入不到200萬元,而目前可再生能源補貼的資金缺口高達數百億元,遠遠無法滿足現實需求。
棄光率:西北地區情況好轉明顯。在有關部門對棄光地區裝機規模的嚴格控制,以及電網公司的積極推動之下,與2016年相比,中國三北地區的棄光情況已有所改善。數據顯示,西北五省的棄光率同比下降4.2個百分點,其中新疆、甘肅、寧夏等地的情況都有明顯好轉。值得注意的是,盡管國家電網公司對各個省公司已經下達了硬性的新能源消納指標,并將其納入了績效考核,但除了國家電網之外,目前中國還存在著不少當地的電網企業,由于這些企業由地方政府管理,因此并不受相關的績效考核約束。以陜西省為例,該省可再生能源消納比例位居全國倒數第一,盡管西北電網架結構相對較好,但由于該省下屬的陜西地電對地方煤電有保護傾向,結果直接導致陜西省的棄光率從2016年的1.7%直接上升到2017年上半年的9.7%。
作者:孫航 李帥 來源:能源雜志
責任編輯:wutongyuf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