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3:“十三五”電網建設重點項目
500千伏輸變電工程:新建同樂變1座,新增變電容量200萬千伏安、線路43.4公里。
220千伏輸變電工程:續建滁州團山(會峰)、定遠韭山(青洛)、明光賀莊等3個輸變電工程;新建滁州會峰、天長護橋(永豐)、陸營、來安相官等4個輸變電工程;建設滁州清流-定遠2854線π入嘉山變、500千伏同樂變220千伏配套工程、滁州嘉山-賀莊第II回、黃栗樹-華興π入同樂變等線路工程。新增220千伏變電站7座,新增變電容量180萬千伏安、線路504.4公里。
110千伏輸變電工程:續建滁州長江、來安半塔2個輸變電工程;新建滁州大學、天長沃公、建華、來安苗圃、定遠漆園(池河)、明光紅星等6個輸變電工程;擴建滁州新華、南譙烏衣、新塘、天長關塘、郜山、全椒太平、定遠姜興、雙塘、張橋、鳳陽歡塘、東華、明城、明光古沛、龍山等14座變電站;建設滁州會峰變、天長護橋變、明光東山風電等線路工程及配套工程。新增110千伏變電站8座,新增變電容量151.3萬千伏安、線路372.6公里。
1. 積極推進油庫建設。以市場需求和資源布局為導向,整體規劃、優化流向,加快沿江和皖北等跨市成品油管道建設,加強油庫建設,提高管道對市場的覆蓋率,提升油品儲運能力。規劃建設鳳陽-明光-天長成品油管道及配套油庫,其中鳳陽港區油庫項目擬建總容積5萬立方米成品油庫,并配套建設岸基加油站一座。 (四)擴大石油天然氣利用規模。統籌規劃石油天然氣基礎設施布局,推進長輸管道、獨立供氣和應急儲備設施建設,保障安全穩定供應,進一步提高天然氣利用水平。
2. 加快天然氣管道建設。我市境內天然氣主要依靠外部輸入,作為安徽省與外省重要的燃氣接入地,肩負著保障全省天然氣供應的責任。按照實現跨區域資源調度、大范圍市場輻射,全面帶動支線建設和市場開拓的要求,加速形成功能完備、布局合理的干線管網,規劃建設中海油江蘇濱海LNG配套管線滁州段(天長-來安-滁州-全椒)國家級干線和五河-明光-來安省級干線。依托國家和省級干線管網,推進覆蓋沿線縣城、主要園區、重點鄉鎮和企業的支線管道建設,新建支線管道原則上就近從省級干線管網接入,規劃建設徐礦銅城-天長、瑞通定遠-明光-鳳陽天然氣支線,確保在2017年實現天然氣支線“縣縣通”。遠離干線管道和邊遠地區、鄉鎮等,因地制宜發展獨立供氣設施。
3. 增強天然氣儲備調峰能力。在發展天然氣產業的過程中妥善處理天然氣管網與調峰、儲氣設施建設的匹配問題,建立接收規模較大、層次較多和相互接濟的接收和儲存體系,除輸氣管道外,統籌規劃建立規模較大的LNG接收站和LNG儲氣站等,使天然氣供應體系更加完善。探索建立天然氣應急保障機制,為應對天然氣調峰和應急需求,建立上下聯動、運轉高效的應急體系,加強氣量的及時調配工作。
4. 推廣天然氣綜合利用。優先保障居民生活和公共服務設施用氣,大力發展非管輸天然氣。完善居民天燃氣支網建設,確保城市用戶天然氣管網100%覆蓋,努力提高鄉鎮、村莊一級天然氣支網的覆蓋率。推進工業用氣大戶直供,降低天然氣供應成本,打破下游市場壟斷。統籌規劃、合理布局CNG加氣站、LNG加氣站,滿足城市公交車、出租車、城際客車、重型卡車、船舶等交通工具的加氣需求,加大天然氣利用規模。發展城市新區、主要負荷中心、工業園區等天然氣集中供熱和天然氣分布式能源,力爭選點布局燃氣熱電廠。
專欄4:“十三五”油氣建設重點項目
成品油儲運設施:建設鳳陽-明光-天長成品油管道及配套油庫。
天然氣儲運設施:建設瑞通定遠-明光-鳳陽、徐礦銅城-天長、中海油江蘇濱海LNG配套管線滁州段、五河-明光-來安等天然氣管道項目;定遠30萬方等儲備調峰項目。
(五)加快能源產業升級發展。做優做強能源裝備主導產業。構建智慧能源系統,加強能源互聯網基礎設施建設。增強能源科技創新能力,推動能源領域創新發展等途徑加快能源產業升級發展。
1. 做強能源裝備產業。發揮部分企業在光伏產業上的生產制造優勢,突破關鍵工藝與技術,重點發展兆瓦級以上光伏系統集成裝備、太陽能電池及組件、逆變器和儲能系統等產品,積極引進工藝技術成熟的光伏企業,引導企業開展太陽能光伏電池的生產工藝改進和高端裝備研發,進一步做強我市光伏制造產業。引進掌握一批關鍵應用技術的風電、生物質能設備制造企業,強化大型風電機組整機及關鍵部件的自主設計、制造與檢測技術能力,開發生物質燃燒鍋爐、高效氣化裝置、熱解液化裝置等關鍵裝備,積極培育風電、生物質能制造業。優先發展綠色照明,積極培育節能環保技術裝備。
2. 構建智慧能源系統。加快推進能源全領域、全環節智慧化發展,營造開放共享的能源互聯網體系;適應分布式能源發展、用戶多元化需求,優化電力需求側管理,加快智能電網建設,提高電網與發電側、需求側交互響應能力;鼓勵建設智能風電場、光伏電站等設施以及基于互聯網的智慧運行云平臺,試點推進天長新能源微電網等創新型項目的建設;推進能源與信息等領域新技術深度融合,統籌能源與通信、交通等基礎設施網絡建設,優先建設公交、出租及環衛、物流等公共服務領域充電基礎設施。
3. 增強能源科技創新能力。建立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創新體系,探索設立能源科技創新基金,支持科研院所和大型企業的關鍵技術攻關,突破關鍵技術和核心技術;創新科研體制機制,加強科技人才培養,鼓勵企業科技創新,加快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加快推動滁州創新發展。
(六)推進能源消費變革。堅持節約優先,強化引導和約束機制,抑制不合理能源消費,提升能源消費清潔化水平,逐步構建節約高效、清潔低碳的用能模式。
1. 控制能源消費總量和強度。嚴格實施能源消費總量與強度雙控制,分解落實能源消費控制指標,完善統計、監測和考核體系。大力推廣合同能源管理,加強水泥、玻璃、化工等重點行業和重點企業能效管理,提升用能設備能效水平,提高全社會能源利用效率。
2. 推進煤炭清潔高效利用。發展清潔高效燃煤發電,推進城市和園區集中供熱,淘汰落后燃煤鍋爐,實施燃煤鍋爐和窯爐改造提升工程,減少散煤使用,提高電煤比例。加強商品煤質量管理,限制劣質煤炭銷售、使用。到2020年,煤炭消費總量控制在385萬噸左右,占能源消費比重降低到30%左右。
3. 實施清潔能源替代。積極在居民生活、生產制造、交通運輸、商業流通等各個領域推廣電能替代,提高電能在終端能源消費中的比重,提升電氣化水平;鼓勵在生產、生活領域使用天然氣,擴大天然氣利用規模。
4. 加強能源綜合利用。鼓勵水泥、玻璃等行業建設余熱、余壓、余氣發電項目,支持造紙、釀酒等行業工業有機廢水和城市生活污水處理制沼氣。推進農村地區農林牧漁廢棄物可再生能源開發利用,因地制宜發展農村沼氣和生物質天然氣工程,大力推廣利用太陽能熱水器等小型能源設施。
(七)加快推進體制改革。按照國家和省能源體制機制改革總體部署,加快推進全市改革進程,充分激發市場活力,提升能源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保障和促進水平,降低生產經營用能成本,提升城市經濟總體競爭力。
1. 推進電力體制市場化改革。按照國家和省電力體制改革的總體部署,創新工作方法,提高政策落實的精準度和時效性,著力在電力直接交易、售配電公司發展、分布式電源、工業園區增量配電業務和多能互補等方面取得實質性進展。
2. 推進油氣體制市場化改革。按照國家和省能源局的總體部署,加快推進政企、政資、網運、主輔分開改革,明確油氣管網、LNG 接收站、城市調峰設施的公共基礎設施屬性,逐步建立公平接入、供需導向的運營體制。
3. 加快推進能源領域投融資體制改革。推動能源投資主體多元化,鼓勵各類資本參與能源開發利用,支持民營企業全面參與能源基礎設施建設、能源裝備制造和現代服務業發展,完善政府投入保障機制。大力創新融資方式,積極推廣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模式,積極引導能源與金融融合發展。鼓勵企業通過發行股票、債券等方式籌集能源發展資金。
五、保障措施
(一)強化規劃引領。發揮規劃引領作用,提高規劃約束性,以規劃引導全市能源產業布局和項目建設,促進規劃順利實施。建立能源規劃與項目一體化管理機制,將能源發展規劃作為能源項目核準(備案)和建設的基本依據。加強能源規劃動態管理,開展規劃實施情況動態監測和中期評估,按規定程序適時進行中期調整。加大規劃實施監管力度,重點監管規劃指標、產業政策、改革措施和項目落實情況,促進能源規劃與相關戰略、產業政策落實到位。
(二)加強統籌推進。建立和完善推進規劃的組織協調機制,市直有關部門要加強協調配合,形成工作合力,推動規劃落實。各縣(市、區)和園區要根據本規劃,圍繞發展目標和重點工作任務,結合實際制定具體實施方案,要加強日常組織、協調、調度與推進工作,及時研究解決規劃實施過程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確保各項工作落到實處。
(三)落實政策支持。全面貫徹落實國家、省級各項支持能源發展的相關政策,從土地、財稅、投融資等方面重點研究制定實施促進全市能源加快發展的扶持政策。積極申報中央預算內投資、省級專項能源建設扶持基金,探索建立市級可再生能源、電動汽車充電基礎設施等專項發展基金。
(四)加強安全監管。加強能源供應管理,健全各類能源供應協調機制,確保供應安全。加強能源領域建設施工安全生產大檢查,強化事中、事后監管。加強長輸油氣管道保護工作,積極做好隱患排查整治,確保安全平穩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