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大力發展綠色電力。
安全發展核電。加快海興核電項目前期工作,爭取盡早核準和開工建設。積極做好陸上核電廠址保護、前期論證等工作。積極推進核小堆建設,爭取列入國家首批示范工程。
積極開發風電。堅持基地建設與分散開發相結合,充分利用各類風能資源,合理優化布局,擴大裝機規模。加快建設張家口、承德千萬千瓦級風電基地,有序推進唐山、滄州海上風電建設,積極布局發展低風速風電項目。
大力發展光電。堅持集中式與分布式相結合,推廣先進技術裝備,創新開發利用模式,提升就地消納能力,加快發展村級電站和居民屋頂、公共建筑等多能互補分布式光電,因地制宜發展農光、漁光、牧光等規模化集中電站,穩步推進光熱發電示范工程。
合理發展熱電。結合提升清潔集中供熱能力、保障民生用熱需求,推動在建熱電聯產項目盡快建成投產,優化布局建設一批燃煤、燃氣熱電聯產機組,鼓勵發展背壓機組、多聯供燃氣分布式電站。
加快優化火電。大力實施淘汰落后、改造提升、置換替代、退城進郊等“四個一批”工程,關停淘汰落后機組400萬千瓦以上,改造提升煤電機組1700萬千瓦以上,等容量、減煤量、減排放替代建設超臨界熱電機組和超超臨界大型支撐電源,高參數大容量機組裝機占比達90%以上,支持發展生物質發電、垃圾發電和余熱余壓發電,構建布局合理、清潔高效、保障有力的火電系統。
4. 建設堅強智能電網。
改造城鄉電網。圍繞提高供電能力、改善供電質量、消除薄弱環節,突出電力扶貧、保障電代煤、促進可再生能源消納三個重點,繼續加大城鄉電網改造力度。
完善輸電主網架。圍繞消除瓶頸、優化布局、改造老舊線路,強化全省220千伏及以上變電站和輸電線路,構建冀南電網“目”字形和冀北電網“田”字形500千伏環網,增強南北電網聯絡互通能力;完善220千伏地市級供電網,爭取每縣(市、區)擁有2座以上220千伏變電站。
推進輸電通道建設。融入國家西電東送、北電南輸電力輸配大格局,爭取蒙西-天津南、錫盟-山東、榆橫-濰坊等特高壓通道電力在我省更多落地;加快建設張北±500千伏柔性直流示范工程,積極推進張北-北京西特高壓通道盡早開工建設,促進張承地區可再生能源輸送消納;謀劃建設內蒙和陜西煤電、金沙江上游水電至冀南電網送電通道,增強全省電力保障能力。支持省內重點企業參與省外能源基地和輸電通道建設。
(二)提高清潔高效利用水平,推進能源消費革命。
1.推進煤炭清潔高效利用。
大力壓減煤炭消費總量。結合產業結構轉型升級和大氣污染防治,落實“工程減煤、技改節煤、政策限煤、清潔代煤”措施,嚴格控制增量,積極減少存量,到2020年消費量控制在2.6億噸以內。對新增燃煤建設項目,嚴格落實煤炭減量替代政策,嚴控消費增量。著力推進鋼鐵、火電、焦化、水泥等去產能,加快實施工業窯爐、燃煤鍋爐等集中供熱替代和燃料置換,減少和優化消費存量。
加快治理散燒。以集中供熱、煤改氣、煤改電等為主要方式,加快替代居民生活、服務業、農業等領域分散燃煤。嚴格按照燃煤鍋爐治理要求,分區域、分年度逐次淘汰35蒸噸以下燃煤鍋爐,對保留的燃煤鍋爐實施清潔高效燃煤技術改造。嚴格執行燃煤質量標準,杜絕劣質煤流入。2017年保定、廊坊禁煤區實現電煤、集中供熱和原料用煤外燃煤“清零”,到2020年平原農村采暖散煤基本清零、山壩等邊遠地區采暖散煤控制在800萬噸以內。
深入開展燃煤減排提效。統籌使用燃煤減量替代指標,加快燃煤向規模化集中利用轉變,優先支持發展燃煤熱電,到2020年電煤占煤炭消費的比重提高到40%以上。突出鋼鐵、建材、化工等燃煤大戶,突出窯爐、鍋爐等主要燃煤方式,深入實施工藝技術和環保改造,挖掘潛力、提高能效、減輕排放,達到國際先進能效標準,達到排放限值(或特別排放限值)要求。
推進煤品加工及轉化利用。依托省內煤礦,配套原煤洗選設施,改造提高洗選技術水平,到2020年省內原煤入選率達到90%以上。合理布局、有序發展煤制氣,建設武安煤制天然氣、沙河煤制氣項目,謀劃沿海大型煤氣化工程。推動建設矸石、煤泥電廠,促進資源綜合利用。
2.積極擴大天然氣利用規模。
擴大居民生活用氣。結合清潔取暖,擴大取暖燃氣規模。完善燃氣管網,建設LNG、液化石油氣、煤氣配送設施,增強儲氣調峰能力,按照“宜管則管、宜罐則罐”原則,推進燃氣入戶,形成管道氣為主、多渠道補充的燃氣配送體系,努力實現城鄉居民生活燃氣全覆蓋。
拓展產業用氣。完善工藝技術,降低燃氣成本,鼓勵工業窯爐煤改氣。深入實施鍋爐治理工程,鼓勵工業鍋爐煤改氣。強化政策措施,在餐飲、住宿、商業、旅游等第三產業以及機關事業單位、學校、醫院等公共服務領域,加快實施燃料氣化。
推進交通燃氣。擴大天然氣公共交通車輛覆蓋率,推動貨運車、乘用車、運輸船舶油改氣,配套建設加氣設施。
發展燃氣熱電。緊密結合熱力、電力、城鎮化等規劃,在負荷集中區有序發展燃氣熱電,大力推進熱電冷多聯供和燃氣分布式能源建設。
3.大力推廣利用非化石能源。
完善體制機制。結合電力體制改革,實施可再生能源配額制及競爭性配置機制,落實可再生電力全額保障性收購制度,創新和完善綠色能源優先上網、優先使用政策,鼓勵可再生電力參與市場直接交易。
建設示范工程。以規模化開發、大規模儲能應用、智能化輸電、多元化應用示范工程為重點,加快建設張家口市可再生能源示范區。實施崇禮零碳奧運專區、奧運光伏廊道、風光儲輸一體化等示范工程,建設低碳城鎮和綠色能源縣、鄉、村,建立不同特色的非化石能源利用區。
提高消納能力。加快建設張家口、承德市可再生能源電力就地消納和面向京津冀外送通道,有效避免棄風、棄光率過快增長。加快智能電網建設,提升電網調峰能力,增強電網對不穩定電源適應性,促進可再生電力就地消納。
拓寬利用途徑。鼓勵發展風電供熱、風電制氫等利用工程,積極推進發展太陽能集熱,推廣民用太陽能熱水、農業太陽能大棚等,建設一批太陽能集熱供汽工業園,支持建設農村生物質能供熱、供汽和燃料工程。
4.積極推進電能替代。突出重點領域,完善鼓勵措施,積極實施電能替代工程,提高電能終端消費比重。到2020年全社會用電量達到3900億千瓦時,人均用電量達到5000千瓦時。結合傳統工業改造提升,擴大電窯爐技術在鋼鐵、建材、化工等領域的應用。結合工業燃煤鍋爐治理,加快推廣蓄熱式和直熱式工業電鍋爐。鼓勵新建工業項目優先使用電能,支持既有工業企業實施電代煤、電代油。結合綠色交通體系建設,加快發展船舶岸電系統和電驅動裝卸技術,支持公共交通車輛油改電,適度超前建設充電設施、支持電動汽車發展。對熱力管網覆蓋范圍外的醫院、學校、商場、辦公樓等公共建筑,推廣蓄熱式電鍋爐、熱泵和電蓄冷技術,鼓勵建設空氣源、地源、水源熱泵供熱(制冷)系統。緊密結合清潔取暖,鼓勵有條件的區域實施電代煤,推廣高效電暖、熱泵、電輔助太陽能熱水器等適用技術,示范推廣蓄熱電鍋爐等新型供暖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