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魯木齊,新疆國際大巴扎旁,軌道交通1號線正在施工中。 “電氣化新疆”工作正在全面推進中。公共汽車、公共場所供暖、農業生產、油氣輸送泵站……將逐步實現電能替代。 增加用電,是這場行動的目標之一。未來建成投產的地鐵,將是用電大戶。 新疆自治區政府辦公廳下發的《加快推進電氣
替代
2017年4月18日,國家能源局網站公布《國家能源局關于2016年度全國可再生能源電力發展監測評價的通報》,2016年新疆I類資源區光伏、風電發電最低保障收購年利用小時數分別為1500小時和1900小時,對應的實際利用小時數為956小時和1723小時。
只需看一組數字便可明白為何新疆新能源消納如此困難:2700萬千瓦新能源裝機,而全疆最高負荷為2500萬千瓦左右,其中新疆電網部分只有1000萬千瓦。
在2015年,國網新疆和華北電力大學聯合進行課題研究,課題方向便是清潔能源替代自備電廠的交易。燃煤自備電廠基本實現自發自用自我平衡,余電不上網,不足部分由大網補充。研究報告指出,可以在清潔能源大發時,讓自備電廠減少出力,參與到對清潔能源的調峰中,進而創造出新能源消納市場。
“新能源消納,必須有力量給它做調節,而調節是需要補償的。如果用(保障收購價格)兩毛五去做,那自備電廠沒有積極性,不愿意出讓這塊量,新能源企業就沒這部分消納量。”
2016年5月,《新疆區域新能源發電企業與燃煤自備電廠調峰替代交易實施細則(暫行)》發布,新能源發電企業與燃煤自備電廠調峰替代交易提供依據與規范。交易規則確定的基準電價為200元/兆瓦時。
據介紹,這部分交易采用分批的形式進行。“去年做到60個億,今年的目標是80個億。2017年年初第一批的交易量為65個億,到六月底已完成36個億,第二批交易正在準備中。”
“自備電廠出讓了自己的發電空間,獲得來自清潔能源的補償,補償加上輸配電價,跟自備電廠自己發,差不多,甚至略有盈余,自備電廠便有積極性。對新能源來說,這部分電量原來是不存在的,現在增發了,盡管出讓一部分價格,但能申請國家補貼。”知情人士分析。
在供過于求的現實下,各方均從交易中受益。“電網不參與任何利益調整,增加了輸電量,電網資產利用率提升有效。對政府、公眾而言,這部分電依靠新能源發出來,火電確實少發了,從節能減排、治理大氣污染方面看,公共利益得以實現。”
在此前記者的采訪中,業內人士亦承認,對比甘肅大用戶直購電競爭的慘烈, 新疆力推的市場化手段顯得較為溫和,對新能源企業實行了一定的保護措施。
“新能源補貼到位滯后,至少要給新能源留下變動成本,留下一點現金流。”知情人士介紹,新能源企業與電網結算時,開票時開的全額五毛八,這意味著新能源發電企業承擔了增值稅。“如果零電價甚至負電價,則新能源發電企業需要貼錢去開票,去維護企業運作。”
新疆的做法給新能源發電企業留下可持續發展的基本保障。”
沖突
2017年,自備電廠調峰替代交易中新能源企業每度電讓2毛3,賺2分錢電價。盡管避開了零電價甚至負電價,新能源發電企業對2分錢的電價保障并非完全滿意。
“大家特別感慨,同樣是火電,同樣的產能,在疆外,電價四毛五毛都能盈利,為什么一到新疆,就用不起電了?兩毛五還不行,還要降電價?”在接受記者采訪時,一發電企業內部人士接連發問,“煤價擺在那里,我不相信自備電廠發電成本能這么低。”
“一味讓我們降電價,我認為不妥。”上述人士表示。
據記者此前了解,新疆電力市場中替代交易是在經信委和能監辦的主導下進行,沒有完全放開競爭。
2016年,替代交易中新能源企業每度電讓2毛,賺5分錢電價,而2017年多讓了3分錢。
“不少配備自備電廠的企業生產電解鋁產品,今年電解鋁產品價格走低,而煤價上漲,企業希望在電力交易中獲利,對沖經營困難。”知情人士透露。“現在的2分錢,也經過前期調查和溝通,目前自備電廠和新能源發電方都還能接受。”
2分錢爭議的本質,是公用發電企業與自備電廠之間的利益沖突。
與其他省份類似,新疆大部分新能源電廠與公用燃煤電廠來自中央發電企業的投資。電網公司所掌握的50%負荷,遠遠不足以滿足這些公用發電企業的消納需求,反觀,自備電廠卻掌握著優質的工業負荷需求。
一電網人士指出,新能源替代燃煤自備電廠發電,可以通過市場競價機制進行完善。“應該是自備電廠側報價,交易中心進行邊際出清,進而鼓勵雙方用合理價格去求得補貼。”
但對自備電廠存在的合理性,他亦表示應理性看待。“不少自備電廠是在2009年前后投產的,當時老百姓都用不上電,電廠的投產解決了新疆缺電問題。誰也想不到,不到十年,電力嚴重過剩。難道就把這批廠關掉嗎?”
在他看來,新疆地區差異性特別大,電力市場建設過程中,有序放開尤為重要。“應該結合新能源發展,通過發電權、合同轉讓等市場機制,有序、逐步讓它們退出。歷史的成本還需要時間慢慢消化。”
在業內人士看來,解決新能源消納問題,保障性收購是基礎,市場化是有效手段,也是必然的。但交易需要強有力的技術和市場規則做支撐,而不是一蹴而就,不是商量一種商業模式、設計一種交易規則,就能點石成金、立竿見影。市場化需要不斷嘗試和完善,要給予時間和耐心。
現在新能源消納比例已經從10%增長到20%、25%甚至更高。這個過程,清潔能源參加交易一定要跟它實際消納的匹配度做到同步,可以略微超前,但不能過急。
“新疆電網公司也很不容易,在裝機過剩情況下,平衡各方利益,很難。”知情人士感慨。
而對替代交易價格不滿的發電方人員則寄希望于機制的逐步規范和完善。“等市場管理委員會成立了,依托這個平臺,我們發電側也能發出自己的聲音,也可以爭取一下。”
“改革初期,可能大家都要做出一些犧牲吧。”采訪結束時,上述業內人士感慨道。
作者:劉文慧 來源:南方能源觀察
責任編輯:wutongyuf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