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十三五”可再生能源發展規劃》(以下簡稱《規劃》)“出爐”,提出爭取到2020年我省可再生能源新增直接投資達到750億元! 兑巹潯分赋,“十三五”期間,我省規劃新增風電裝機容量480萬千瓦,總投資約330億元;新增光伏發電裝機容量450萬千瓦,新增太陽能熱利用面積400萬平方米,總投資約280
三、重點任務
(一)加快開發風能資源
抓住國家風電重點布局向中東部調整的戰略機遇,充分利用我省電力負荷高、電網架構強、建設條件好的優勢,在符合國土、農業、林業、水利、環保、河務、軍事、高鐵、油氣管網等管理要求和確保消納的基礎上,按照生態優先、就近消納、山地優先、平原示范的原則,規范有序開發風能資源,到2020年累計并網容量達到600萬千瓦以上。 “十三五”時期風電主要布局如下:
1、積極推進百萬千瓦級風電基地建設
有序推進豫西沿黃山地、豫北沿太行山區域、豫西南伏牛山、豫南桐柏山大別山等區域風電集中式連片開發,以重點企業為龍頭,帶動區域風電的可持續開發建設。把風電基地消納利用水平作為基地建設的基本依據,優化建設布局和開發時序,確保實現全額保障性收購。提高微觀選址技術水平,針對不同的建設條件,研究采用不同機型、高度及控制策略的設計方案,提升百萬千瓦基地建設水平。
“十三五”時期,全省規劃建設豫西、豫北、豫西南、豫南等地區四個百萬千瓦級風電基地,到2020年建成并網裝機規模400萬千瓦左右。
表3 百萬千瓦級風電基地開發布局(單位:萬千瓦)
2、穩妥推進中東部平原風電發展
按照“創新引領、示范先行”的原則,在符合土地利用規劃、確保生產安全等前提下,先期開展平原風電示范,注重采用成熟穩定先進技術,優化布局,高標準設計施工,密切關注風電開發對周邊環境、工農業生產和居民生活的影響,通過企業自主創新,加快推動技術進步和成本降低。根據示范情況,結合京津冀大氣污染防治通道城市相關工作要求,有序推動中東部平原地區風電建設。到2020年,建成并網裝機規模150萬千瓦左右。
3、鼓勵分散式風電項目建設
根據風資源分布狀況,結合區域負荷中心、配套電網和消納條件,選擇資源、土地、交通及施工等建設條件較好的地區,充分利用電網現有變電站和線路,按照“就近接入、在配電網內消納”原則,滿足國家對分散式風電的技術要求,開展分散式風電示范項目建設。到2020年建成并網裝機規模50萬千瓦左右。
。ǘ┯行蜷_發太陽能資源
統籌土地綜合利用、生態保護和電網消納,突出規劃的調控引導作用,將光伏發電發展的基點轉到創新上,實現規模擴大向提升質量效益轉變。加快推進光伏扶貧村級電站建設,穩步推進分布式光伏發電,積極爭創光伏先進技術應用基地,推進光伏發電技術進步。規范集中式電站建設運營,實現提質增效。不斷拓展太陽能熱利用的應用領域和市場。到2020年,太陽能發電裝機達到500萬千瓦以上。太陽能熱利用集熱面積達到2200萬平方米以上。
1、加快推進光伏扶貧村級電站建設
按照全省脫貧攻堅總體部署,以資產收益扶貧和整村推進的方式,在貧困戶自愿原則下,以村級小電站為主要形式,重點保障已建檔立卡無勞動能力貧困戶長期穩定收益。開展光伏扶貧的縣(市、區)切實履行主體責任,嚴格落實精準扶貧的要求,結合建設場址、電網消納條件,因地制宜做好出資、建設、招采、運維、監管等相關工作。
2、穩步推進分布式光伏
鼓勵太陽能發電分布式、多元化、創新型發展,穩步推進利用建筑物屋頂建設的分布式光伏發電系統,在有條件的產業集聚區、工業園區屋頂推廣光伏發電系統,就近接入,當地消納,創新光伏發電市場化交易模式。支持建設一批分布式光伏示范園區。在農村地區和小城鎮,推進戶用分布式光伏發電系統。
3、積極爭創光伏先進技術應用基地
結合采煤沉陷區、特色農業、石漠化治理,重點支持鶴壁、禹州、南陽、平頂山等地申報國家光伏發電先進技術應用基地。積累各類型先進技術應用基地開發技術、體制機制、綜合應用等方面的創新發展經驗,擴大先進技術指標產品的市場份額,以需求端的高標準為上游施加提升技術水平的新動能,實現上游制造與下游應用市場協同立體化創新發展和轉型升級。
4、規范集中式光伏電站建設運營
按照光伏發電與生態環境、土地綜合利用融合發展的原則,全方位提升已建成集中式光伏電站建設和運行水平。引導光伏發電運營企業在環保、水保等規范性文件要求的基礎上,開展場內植被恢復、升壓站集約綠化、排水系統優化等環境修復工程,推動光伏電站與周圍環境有機融合。對各類農光、林光互補光伏電站,督促項目業主高標準完成農業、林業設施建設,創新各類“光伏+”綜合利用模式,通過光伏發電為土地增值利用開拓新途徑。原則上不再支持無技術進步目標、無市場機制創新、補貼強度高的普通集中式光伏電站。
5、提高太陽能熱利用普及率
積極推動太陽能熱利用與建筑一體化,持續擴大太陽能熱利用在城鄉的普及應用,積極推進太陽能供暖、制冷技術,在學校、醫院、賓館、機關、廠礦等企事業單位建設大中型公用太陽能熱水工程。在新建高層住宅推廣新型太陽能熱水系統,集熱面積達到2200萬平方米以上。
。ㄈ┨嵘镔|能利用水平
依托我省資源優勢、產業優勢和技術優勢,按照因地制宜、綜合利用、清潔高效的原則,建立健全資源收集、加工轉化、就近利用的生產消費體系,合理布局,有序發展生物質熱電聯產、垃圾發電、成型燃料、非糧液體生物燃料,推進生物質能的多元化利用、產業化發展,提高生物質能利用效率和效益,建設先進生物質能示范基地。到2020年,生物質發電裝機規模達到80萬千瓦,生物質年供氣30億立方米,生物質成型燃料200萬噸,生物液體燃料100萬噸。
1、有序推進生物質熱電聯產
在農林資源豐富區域,統籌原料收、儲、運,推進生物質直燃發電全面轉向熱電聯產。鼓勵生物質能梯級利用,加快纖維素渣、糠醛渣熱電聯產項目建設。支持無熱源城鎮和產業集聚區布局生物質熱電聯產項目,進行集中供熱和居民供暖,支持對原有純發電項目進行熱電聯產改造。原則上不支持非熱電聯產項目。鼓勵因地制宜利用垃圾填埋氣、城市生活污水及工業廢水沼氣、農村規模化沼氣工程新建或改造沼氣發電項目。
2、穩步發展城鎮生活垃圾焚燒發電
在做好選址和落實環保措施的前提下,結合新型城鎮化建設進程,統籌考慮城市生活垃圾焚燒處理設施選址布局,滿足多個相鄰縣(市)處理垃圾需求,實現區域生活垃圾集中處理。鼓勵省轄市合理布局生活垃圾焚燒發電項目或改擴建原有焚燒設施,建立村收集、鄉轉運、縣處理的垃圾收儲運體系,支持具備條件的相鄰縣市單建共享或共建共享垃圾焚燒發電設施。加快應用現代垃圾焚燒污染處理技術,提高垃圾焚燒發電環保水平,鼓勵熱電聯產。
3、加快發展非糧生物液體燃料
在穩定現有糧食燃料乙醇的基礎上,按照“不與人爭糧、不與糧爭地、不破壞生態環境”的原則,重點推進纖維乙醇等非糧液體燃料產業化發展,建立完整的原料、技術、工藝、裝備等產業體系,降低成本,提高綜合利用水平!笆濉逼陂g,建設南陽15萬噸/年秸稈乙醇-氣-電聯產示范項目,鼓勵其他地方建設纖維乙醇產業化項目。
4、加快其他生物質能源開發利用
在糧食主產區以及畜禽養殖集中區等種植養殖大縣,按照能源、農業、環保“三位一體”格局,建設生物天然氣循環經濟示范區。在生物質熱電聯產供熱半徑內,優先采用生物質替代化石能源供熱,在具備資源和市場條件的地區,特別是在大氣污染嚴重,淘汰燃煤鍋爐任務較重的區域,發揮生物質成型燃料鍋爐供熱面向用戶側布局靈活、負荷響應能力較強的特點,以供熱水、供蒸汽等形式積極推動在城鎮商業設施、公共設施及居民采暖中的應用。
(四)合理開發利用地熱能
加大地熱能開發利用研究,完善地熱能開發利用相關標準、政策、價格等行業管理體系。以“地熱水循環利用”為指導原則,積極推進水熱型地熱供暖,進行傳統供暖區域的清潔能源供暖替代,將水熱型地熱能供暖納入城鎮基礎設施建設中,集中規劃,統一開發。按照“因地制宜,集約開發,加強監管,注重環!钡脑瓌t,除城鎮地下空間利用規劃的區域外,在公共建筑和新建住宅小區等區域鼓勵開發利用淺層地熱能。通過技術進步、規范管理解決目前淺層地熱能開發中出現的問題。結合大氣污染治理,重點在鄭州、開封、鶴壁、新鄉等清潔供暖試點城市探索開展地熱能發電示范項目。到2020年,新增地熱能供暖面積8200萬平方米。
。ㄎ澹┨岣唠娋W消納能力
確定各層級電網接受和消納可再生能源能力,根據各地區資源稟賦及消納能力,堅持分散和集中并舉的開發模式,確定可再生能源發電的開發布局和開發時序,提高電網消納可再生能源發電能力。研究建立可再生能源發電預測預報、并網運行實時調度管理和電能質量評估制度,提高電網運行調度可再生能源電力的技術和管理水平。積極研究制定合理的調峰經濟補償措施,引導燃煤火電機組參與深度調峰。
1、認真落實可再生能源發電全額保障性收購制度
貫徹落實可再生能源發電全額保障性收購管理辦法,把解決可再生能源保障性收購、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發電無歧視無障礙上網問題作為“十三五”可再生能源發展的重要目標,實施可再生能源優先發電制度,優先在發電計劃中預留可再生能源發電空間。
2、穩步提升可再生能源消納能力
加強可再生能源消納能力研究。落實國家關于可再生能源發電項目接入系統建設政策,保障可再生能源發電應發盡發。加強新能源項目集中地區配套電網規劃和建設,逐步完善和加強配電網和主架結構,避免因電網送出能力、變電容量不足導致的棄風棄光限電現象;加快推動煤電機組進行靈活性改造提升調峰能力,加快抽水蓄能等調峰電源建設,通過電力市場推行峰谷電價,落實輔助補償機制,提高各類電源調峰積極性;鼓勵有條件的地區探索可再生能源電力交易機制,擴展消納途徑。
(六)建設多能互補及儲能示范工程
1、推進多能互補集成優化示范工程建設
實施傳統能源與風能、太陽能、地熱能、生物質能等能源的協同開發利用,以具備條件的產業集聚區為依托,堅持系統優化,因地制宜、統籌開發、互補利用傳統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構建多能互補、高效協調的終端一體化集成供能系統。通過分布式可再生能源和能源智能微網等方式實現多能互補和協同供應。
2、開展可再生能源領域儲能示范應用
結合可再生能源發電、分布式能源微電網等項目開發和建設,開展綜合性儲能技術應用示范,通過各種類型儲能技術與風電、太陽能等間歇性可再生能源的系統集成和互補利用,提高可再生能源系統的穩定性和電網友好性。通過示范工程建設培育穩定的可再生能源領域儲能市場,重點提升儲能系統的安全性、穩定性、可靠性和適用性。
3、開展區域能源轉型示范工程
按照“因地制宜、多能互補、技術先進、創新機制”的原則,結合我省縣域經濟發展實際,以推進可再生能源應用,顯著提升可再生能源消費比重為目標,在具備條件和具有一定工作基礎的地區,開展區域能源轉型示范工程建設,利用智能化控制和信息化技術,探索電力能源服務的新型商業運營模式和新業態,推動更加具有活力的電力市場化創新發展,率先實現高比例可再生能源應用。
。ㄆ撸⿴涌稍偕茉串a業體系發展
1、提升可再生能源裝備制造競爭力
可再生能源已成為國際競爭的重要領域,是許多國家新一代制造技術的代表性產業。著力促進我省的可再生能源裝備制造企業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建設,把自主創新擺在能源科技創新的核心位置。發揮市場在科技創新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和主導作用,促進創新資源高效合理配置。依托重大能源工程開展試驗示范,提高設備效率、性能與可靠性,提升競爭力,提高可再生能源產業本地化水平。推動全產業鏈的原材料、產品制造技術、生產工藝及生產裝備水平提升,加快掌握關鍵技術的研發和設備制造能力。推動產業技術升級,加快推動風能、太陽能等可再生能源發電成本的快速下降。
2、加大科研體系建設
支持可再生能源科研院所加大科研投入。鼓勵高校、科研單位開展產學研合作,形成多方參與、資源共享的科技創新機制,構建覆蓋風能、太陽能、生物質能等領域的科技創新平臺和完備的專業技術研究開發體系。支持我省高等院校、職業技術院校加強可再生能源相關專業學科建設,提升科研教學水平,建立多層次人才培養基地。積極創造條件,引入國內外優秀的行業領軍人才和技術團隊來我省創業。
作者: 來源:河南省能源局
責任編輯:wutongyuf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