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十三五”可再生能源發展規劃》(以下簡稱《規劃》)“出爐”,提出爭取到2020年我省可再生能源新增直接投資達到750億元! 兑巹潯分赋,“十三五”期間,我省規劃新增風電裝機容量480萬千瓦,總投資約330億元;新增光伏發電裝機容量450萬千瓦,新增太陽能熱利用面積400萬平方米,總投資約280
六、 規劃環境影響分析
。ㄒ唬┉h境影響分析
1、大氣環境影響分析
風能、太陽能、地熱能等非化石能源的開發幾乎不產生大氣污染物,對大氣環境的影響較小。生物質能利用過程中會產生包括SO2、NO2、粉塵、非甲烷總烴等少量污染物,垃圾焚燒發電雖然比重較低,但會產生煙塵、HCL、SO2、NOX、重金屬顆粒、二噁英等大氣污染物,尤其是二噁英毒性較強,需嚴格監控。
2、水環境影響分析
(1)地表水環境影響分析
可再生能源企業的COD、N-NH3等污染物的排放量相對較小,通過污水集中處理和提高廢水綜合利用率,可減少水污染物向地面水環境的排放量,對改善區域水環境質量具有積極意義。沼氣發電和地熱能源項目用水量較大,新建項目選址時充分考慮水資源承載力,優化用水方案,實現一水多用,降低全廠耗水指標。可通過遷移或者淘汰位于水源保護區、準保護區周邊的工業企業,進一步減輕區域飲用水源保護區保護壓力。
(2)地下水環境影響分析
多數可再生能源企業生產過程基本不采用地下水,地熱利用行業雖采用地下水,但基本并未對地下水造成污染,采取回灌措施后,對地下水總量基本無影響。由于企業不直接向地下水排放污染物,正常情況下,對地下水水質無直接影響。
3、固體廢物環境影響分析
可再生能源行業產生的工業固廢主要包括沼氣工程的沼渣和垃圾焚燒產生的爐渣、飛灰。風電、光伏、垃圾發電等產業將產生少量的危險廢物,應加強對收集、暫存、轉移等環節的管理,健全危險廢物全過程環境監管制度,增加危險廢物處置企業,以實現集中安全處置,嚴禁排放和擅自處理危險廢物。
4、聲環境影響分析
隨著示范區建設和新能源產業基地的發展,可再生能源產業呈現設備大型化、占地集約化的趨勢,設備噪聲源強度越來越大而廠址用地又逐步壓縮,這就造成噪聲控制難度加大。隨著居民維權意識增強,風電的噪聲污染逐漸成為與當地居民矛盾的焦點。應通過減振隔聲、消聲吸聲等降噪措施和維持噪聲防護距離等方式減小企業運行噪聲對當地居民的影響。
5、其他環境影響
隨著可再生能源產業的發展,一些非傳統污染問題逐漸成為當地可再生能源行業生產和居民生活的矛盾問題,包括風電的光影影響、沼氣及焚燒發電散發的惡臭,可通過設置防護距離減少對周邊居民的影響。
6、生態環境影響分析
。1)區域土地利用結構影響分析
可再生能源產業空間布局分散,以點為主,對區域土地利用結構影響較小。風電、光伏發電等新能源雖然總用地面積較大,但風電大部分為臨時用地,后期可以通過土地整治恢復植被;光伏發電則可以利用農業大棚、水面、建筑墻面等發展農光互補、漁光互補、建筑光伏,減輕對土地利用格局的影響。
。2)區域生物多樣性影響分析
可再生能源產業空間分布以點為主,風電、光伏發電選址時避開自然保護區、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天然集中分布區等環境敏感區,對植被影響較小,后期可以通過臨時用地恢復植被等措施減輕區域生態系統完整性的影響。由于動物具有遷徙能力,工程施工不會導致動物種類和種群數量的減少,工程興建對陸生動物系統穩定不會產生明顯影響。
(3)土地損毀與水土流失影響分析
新能源企業在施工過程中,平整土地、修建廠房、開挖基礎、機械碾壓、挖坡取土、排渣棄土等因素,會破壞項目區原有的地貌和植被,擾動地表結構,損毀土地資源,造成水土流失。占地面積巨大的風電和光伏發電對水土和生態的影響尤為嚴重。項目建成后,應及時采取場地綠化、臨時用地恢復植被、棄渣清理、土地復墾等措施,盡可能地減輕水土流失和土地資源的破壞。
。4)地質環境影響分析
可再生能源開發場地建設會破壞地形地貌景觀與地質遺跡,引發地質災害等。做好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工作,采取措施對可能產生的地質災害進行有效防治。做好工程建設的地質環境影響評價工作,對破壞的地質環境進行恢復治理,地質遺跡加以嚴格保護,避免或減少對地質環境的破壞。
表4 可再生能源企業影響分析表
(二)環境影響減緩措施
1、堅持環境優先,嚴格執行環境管理制度
。1)堅持環境優先,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企業,遵循代價小、效益好、排放低、可持續的基本要求,形成環保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促進環境保護與能源發展的協調融合。
。2)建立清潔生產管理和實施機制,開展清潔生產審計和IS014000環境管理系列標準和環境標志認證工作。
2、加強水污染防治,改善水環境質量
(1)按照《河南省碧水工程行動計劃》要求,加強部門聯動,確保工作方案落實。
(2)以飲用水源保護為重點,飲用水源一級保護區內禁止設立排污口、傾倒垃圾及其它廢棄物、運輸有毒有害物質,現有的排污口一律限期關閉。
(3)位于集聚區內的工業企業,其工業廢水應集中治理,在進入集中污水站之前,各企業必須經預處理達到集中處理要求。生活污水經化糞池處理后排入市政管網,匯入城市(鎮)或園區污水處理廠處理,達標后排放。
。4)大力推進循環經濟,推進中水回用工程。優先采用污水處理廠的中水作為生產用水,并對全廠用水和排水進行統一平衡和調度,優化用水方案,實現一水多用,提高重復用水率,降低全廠耗水指標。
3、加強固體廢物污染防治,確保固體廢物安全處置
。1)積極開發固體廢物再生利用途徑,實現廢物減量化、無害化和資源化。進一步提高固體廢物綜合利用及處置率。
。2)建立危險廢物的全過程管理體系,健全區內危險廢物收集、轉移、運輸、處置全過程環境監管制度,實現集中安全處置,嚴禁排放和擅自處理危險廢物,確保危險廢物安全無害化處理處置。
4、推進噪聲污染防治,減輕環境噪聲影響
(1)噪聲防治應首先從聲源上進行控制,在設備選型上要求選用符合國家噪聲標準的設備。對噪聲較大的設備設置隔振基座、加裝消聲器、隔聲罩等。
。2)在設計總平面布置時,合理規劃并盡量利用綠化、建筑物以及周邊地形等,以減弱噪聲的影響。
。3)廠界噪聲不能達標或對周邊居民點有影響的情況下,進一步采取減振、隔聲、消聲、吸聲等綜合降噪措施。
5、構建綠色生態空間,提高環境承載力
。1)合理劃定生產空間、生活空間、生態空間,嚴控用地規模,確保企業遠離生態紅線區。
(2)結合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森林公園、濕地公園、地質公園、水源涵養區、水土保持林等建設,風電、光伏發電等產業空間布局優化調整堅持把增強生態服務功能放在第一位,嚴控開發強度,保護地質環境,打造生態友好產業體系。
(3)加強開發建設項目水土保持、土地復墾工作。在廠址平整、基礎開挖時采取臨時攔擋、臨時覆蓋、臨時排水等臨時防護措施,防止因建設施工造成水土流失和土地損毀。施工結束后對施工場地進行清理,廠區采取地面硬化和綠化措施,恢復地表植被和土地資源。
6、加大環保投入,構建完備的環境管理體系
。1)加大對企業的環保投入,保證環境基礎設施建設,建立全防、全控的防范體系,健全高效的環境治理機制。
。2)完善企業污染源自動監控系統,合理設置水、大氣、噪聲常規監測點和重點污染源監測點,形成全方位的監測網絡。
(3)健全環境風險預警和應急機制,對潛在的、突發性的重大環境災害、地質災害和生態風險進行動態的評估和預警,將環境風險預警和應急預案作為環境監督的重要內容,確保區域生態安全。
(4)加強環?萍佳芯,引導環保技術發展,改善環境質量。
。5)建立環境信息公開平臺,在規劃實施中實行環境信息透明制度,鼓勵社會監督,深入開展公眾參與,努力營造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的輿論氛圍,提高全社會環境保護意識。
作者: 來源:河南省能源局
責任編輯:wutongyuf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