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啟動可再生能源電力配額考核和綠色電力證書強制約束交易的預期再度被搬上臺面。
壓力預期不足
不少企業加緊可再生能源的項目儲備,壓力來源于2018年或將到來的可再生能源電力配額考核和綠色電力證書強制約束交易。
不過,在一位接近國家發改委國際能源研究所的人士看來,近期并不會出現全國性的布局潮。“2018年是否會開始考核還是要打問號的,雖然行業內都希望盡快出臺強制政策,但現實中很多因素沒有解決,2018年開始考核的可能性五五分。”
他分析指出,火電企業本來非水可再生能源比例比較小,考核勢必會增加成本。特別是對于傳統的火電企業來說大部分都不愿意接受。
“火電企業2017年經歷了煤價上漲、成本增加,而且發電小時數下降,本身危機重重。如果開始配額考核,購買綠證將會增加壓力。”上述人士還表示,對電網企業而言,配額考核會造成風、光發電增加,并網和消納上會有壓力,他們可能都會對配額投反對票。
總體來看,可再生能源配額制出臺工作雖然從2009年開始就正式起步,期間多項指導意見、通知等發布,但在正式開始考核前,對于相關企業來說,追趕配額的壓力因為不確定性并沒有集中釋放,更多在觀望中長線布局。
可以參考的是與可再生能源配額制息息相關的綠色證書交易。根據配額要求,到2020年,除專門的非化石能源生產企業外,各發電企業非水電可再生能源發電量應達到全部發電量的9%以上。各發電企業可以通過證書交易完成非水可再生能源占比目標的要求。綠色證書就是將基于配額形成的可再生能源發電量證券化,并借此構建基于市場的可再生能源電能供求機制和市場交易體系。
2017年7月1日,中國綠色電力證書自愿認購平臺正式啟動。從半年的試行結果看,認購交易還處于一個非常小的規模。截至1月2日,該平臺累計風電綠證核發量在1174.5萬張,累計風電綠證掛牌量300.5萬張,但累計風電綠證交易量僅為2.3萬張。
“目前交易水平明顯不高,沒有強制,綠證交易只是‘小孩過家家’,大家還是在判斷布局階段。” 上述人士表示。
除了強制性的要求,韓曉平表示,對于非水可再生能源綠證與碳排放權證之間的關系目前也尚不清晰,可能對煤電企業構成雙重考核。
在綠證交易開始試行之后,碳交易市場也在2017年12月19日正式啟動,在經過六年試點后,我國碳排放交易體系完成了總體設計。
“現在到底走碳交易還是綠證交易不太清楚,綠證比較符合中國國情,包含的范圍更廣,可以把其他的顆粒物都納入考核范圍,但從和國際接軌角度,還是考慮二氧化碳排放交易市場。”
同時,韓曉平指出,兩者在核算標準上也都存在不足。“有些企業上報的煤耗是值得懷疑的,不那么準確。在低負荷運行下,煤耗不斷下降顯然是不合情理的。從客觀條件看,在煤的運輸、生產過程中,煤的熱值、含水量在進場和出場時會發生變化。運輸過程中產生的煤耗也需要考慮進去。”
作者:楊悅祺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責任編輯:wutongyuf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