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據中國光伏行業協會統計,2017年中國光伏發電裝機保持快速增長態勢,其中分布式光伏呈現爆發式增長,2017年全年,預計全國新增光伏裝機50GW,其中分布式裝機超20GW。
市場寵兒
談起2017年分布式光伏市場的關鍵詞,除了耳熟能詳的“火爆”之外,中國投資協會能源特聘專家王淑娟認為還有“集中與分散”。據《2017中國戶用光伏市場調研報告》相關數據,2015年的戶用光伏約為2萬套,2016年上漲7.3倍,達到14.98萬套,2017年預計為50萬套。可觀數字的背后,其實是不平衡的市場,浙江、山東、河北新增占比達50%以上,高達一半的比例,其中浙江省新增15萬套、山東新增10萬套、河北新增近10萬套。
“目前戶用市場是群雄爭霸的戰國時代,并沒有哪家企業明顯領先,行業亂象也不可避免。”王淑娟如此形容至少2000家大大小小的經銷商、50萬套規模的戶用市場。她算了一筆賬,在此背景下,每家企業的銷售量不足2萬套,按照10W/套計算,總規模不超過200MW,按照7.5元/W考慮,總銷售額不足15億元。
王淑娟預期2018年戶用規模在80萬套以上,總體市場容量為6GW,理論上,全國具有3000萬戶—3500萬戶的安裝潛力,在分布式光伏市場得到進一步規范的同時,一批系統集成專業性強、售后運維成本控制好的戶用企業將脫穎而出。
事實上,一些光伏龍頭企業正在緊鑼密鼓打造自身的戶用光伏品牌,比如天合光能、陽光電源、三晶電氣、英利等均成立了相應的子公司或者戶用光伏部門,紛紛推出家用系統,以期率先打響品牌。
談及新能源,就不得不談并網和補貼問題,根據國家能源局每個月公布的能源監管熱線投訴舉報處理情況通報,部分地區分布式光伏發電項目并網難和補貼費用結算不及時仍舊是主要問題。
“交易試點”或成最大看點
實際上,目前對于分布式并沒有統一的定義。比如國家發改委對分布式定義是按照裝機容量,6兆瓦以下算分布式,而國家電網則按照并網容量來計算,要求10千伏以下。有企業高管告訴記者,“這給行業發展帶來一些困擾和阻礙”。所幸,去年年底兩部委聯合下發的《分布式市場化交易的通知》,既規定了分布式的容量,又明確了接網的電壓,單體項目容量超過20MW但不高于50MW,接網電壓等級不超過110千伏且在該電壓等級范圍內就近消納。同時,明確了分布式發電交易的3種交易模式:直接交易、電網代售、標桿收購。
“項目容量被放大至50MW,接入電壓等級最高可以到110kV,更多的項目可以符合要求進行分布式交易,可以找到更多的大用戶。”彭澎認為,“雙邊結算不通過電網,可以重新定義電網角色,這是非常關鍵的一步。國家能源局要先通過試點方案,讓電網能夠代收電費,并且允許隔墻供電,以此突破收費難。”記者就此采訪了多位行業專家和相關企業負責人,他們均表示這或是2018年分布式市場的最大看點。
剛剛下發的《關于開展分布式發電市場化交易試點的補充通知》,則對3種交易方式作了細節補充。比如,鼓勵選擇分布式發電項目與電力用戶進行電力直接交易的模式。尤值一提的是,電力交易平臺,讓社會資本可投資增量配網,不僅意味著這是有豐厚收益的輕資產環節,也意味著具有雄厚資本的非能源企業能夠進入該領域。
分布式市場的痛點主要是開發難、沒有標準化流程,導致分布式光伏資產難以得到認可。“幸運的是,分布式蓬勃發展時恰逢電改關鍵時刻。”彭澎認為,“分布式的核心優勢是靠近用電側,電改或新政策將逐步解決現在分布式的瓶頸問題。”
雖然飽受期待,但除了電網的配合程度等尚未可知外,交易平臺自身的專業能力、信用等級、中立角色也是影響“交易試點”發展的重要因素,尚需協力前行。
作者:董欣 來源:中國能源報
責任編輯:wutongyuf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