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于常規印象中穿著白大褂、戴著眼鏡的醫生,電科院光伏扶貧技術支撐團隊由江西省勞動模范范瑞祥作為團隊負責人,組成了一支名校碩士、博士為主,平均年齡30多歲的“醫療團隊”,將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既能深入現場解決實際問題,做好“赤腳醫生”;又能以技術報告和標準規范的形式將普遍問題進行歸納總結,從理論分析、方案編制、裝備研發到系統評測,形成完整的指導方案,當好“坐堂大夫”。
那是去年一個令人難忘的炎炎夏日。在38攝氏度以上的炎熱高溫天氣下,團隊白天實地調研光伏扶貧工程,積累實測數據;晚上進行仿真分析與核算,提出明確的解決措施,做到“問題不過夜”。團隊成員王文彬、李瓊在此期間多次中暑,然而“輕傷不下火線”,在90天時間內實地調研了全省20個縣1000多個光伏扶貧工程,逐條總結分析了28項光伏相關國家、行業、國家電網公司標準,完成了500余個臺區光伏扶貧接網工程入網分析和關鍵發電設備檢測;經過不斷論證與試驗,研發了相應的評估與測試系統,編寫完成10余萬字的總結分析報告,形成適用于光伏扶貧工程實際現場的接入評估方法。
此前開展光伏扶貧項目接入電網評估,基本憑經驗直接根據接入的變壓器容量進行大致估算,難以實現精準評估。技術攻關團隊負責人范瑞祥博士提出基于配網大數據分析,以電壓為核心,構建差異化模型的光伏接入評估技術思路,王文彬和蒙天騏在實驗室開展了200余項實驗,收集整理了1000余項現場和實驗室測試數據,構建了工程化的分析模型。
作為團隊唯一的一位女博士,90后的李瓊博士忘記了“顏值”,屏蔽了精彩的業余生活,通過近3個月“苦行僧”般的刻苦攻關,創新性地將復雜算法嵌入常規EXCEL辦公軟件,通過批量導入配網數據實現評估結果的自動輸出并給出合理的調整建議,有效解決了大批量光伏扶貧項目精準評估的難點問題,為普通技術人員提供了易操作、好上手的技術工具,保障了光伏扶貧項目“友好”接入電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