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發展現狀
(一)產業規模保持穩定
截止2018年2月底,國內在產多晶硅企業24家(包括正常檢修企業),有效產能共計29.3萬噸/年,1-2月產量共計4.77萬噸,同比增加27.2%[1]。2018年1-2月,我國組件產量達到8GW左右,與2017年同期基本持平,略有下降。在產多晶硅企業均滿產甚至超產運行,組件環節產量大多來自海外訂單拉動,統計的4家龍頭組件企業國內訂單出貨量僅占總出貨量的20%,大多數中小企業由于國內市場不旺產能利用率較低,行業平均產能利用率65%左右。1-2月新增光伏裝機8.5GW,但實際市場需求有限。1月太陽能電池產品出口金額10.54億元,同比增長28.1%,環比下降3.8%。
(二)產品價格繼續下滑
由于一季度為傳統裝機淡季,并且春節在2月份,影響了1月和3月的上游生產和下游裝機,市場需求量下滑,加之光伏行業技術進步繼續推進,導致光伏產品價格繼續下滑,如下圖所示。多晶硅來看,產品價格由1月的150元/kg降至目前的124元/kg,也有115元/kg的報價出現。多晶硅片目前3.6-3.7元/片,單晶硅片4.3-4.5元/片,組件價格在2.5-2.6元/W左右。
圖 1 2018年1-3月光伏產品價格變化情況
(三)外貿形勢不容樂觀
2018年1月5日,印度保障措施總局做出印度光伏保障措施調查初裁,向印度中央政府提出臨時措施建議。保障措施總局建議對進入印度的太陽能光伏產品(包括晶體硅電池及組件和薄膜電池及組件)征收70%的從價稅作為臨時保障措施稅,為期200天。2018年1月22日,美國特朗普政府正式批準宣布對進口光伏電池片(2.5GW以上)和組件征收30%關稅,稅率在此后3年逐年遞減5%,執行期為4年。印美均是全球主要的光伏市場,兩大市場相繼對我國出臺較高進口懲罰性關稅,將極大影響我國光伏產品的直接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