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產VS進口
2017年,全國多晶硅產量為24萬噸,進口量約15.9萬噸,除去出口量約0.7萬噸,國內多晶硅供應量為39.2萬噸。
從40%的進口占比來看,多晶硅擴產似乎并無不妥。但相比進口多晶硅,成本方面的劣勢通過規模擴張的效應又能夠走多遠?
“硅料按照純度可以分為一級料和二級料;按照材料外觀,可以分為致密料和菜花料等。簡單說,國內廠商目前在產能上已能滿足大部分多晶硅生產需求,但單晶拉棒需要的高純度硅料并不能完全滿足,還需要進口作為補充。”一位下游單晶產品制造商透露。
通常來說,用于生產硅片的多晶硅非常忌諱一批料好,一批料不好,而在進口多晶硅方面,包括像OCI、瓦克,硅料的穩定性也是國內多晶硅下游制造商所看重的一點。
“瓦克在多晶硅的品質方面處于全球領先的地位,目前國內現在單晶硅片擴產的力度非常大,包括像隆基、中環以及晶科,還有一些其他的廠。瓦克多晶硅在多晶方面的應用還是有比較大的優勢,國內現在擴產的力度也很大,但是目前來講的話,可能在多晶硅應用方面還有一些進步空間。”瓦克市場經理秦文芳談到。
據了解,目前瓦克一共有三個生產基地,現有產能是八萬噸,在德國有博格豪森4萬噸和農特里茨2萬噸的產能,然后在美國的田納西州有2萬多噸產能。但后者因為2017年9月美國工廠的氫氣爆炸事故,陷入停滯。
根據報道,近期隆基綠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與總部位于韓國的多晶硅生產商OCI公司簽署了一份為期三年的多晶硅原材料采購協議,合同金額約為10.2億美元。該合同為期三年,公司將為位于中國銀川、保山、麗江和寧夏的生產單晶硅錠及硅片的子公司采購約64638MT多晶硅。而隆基子公司間的多晶硅合同是與韓國OCI及其馬來西亞公司簽訂的。
對于進口多晶硅體量較大的問題,劉晶解釋稱:“國內下游整個光伏產業的高速發展帶動了整體多晶硅的需求,需求一直在增長,盡管國內供應也在增加,但尚不能滿足需求,所以要有部分進口。另外一點,國內一線企業的生產成本已經遠低于國外多晶硅企業成本。”
而作為曾經的光伏龍頭企業,江西賽維LDK在經歷了重組之后,其光伏硅公司方面有70%是韓資控股(韓國SNM公司),另外30%是銀行和一些大的股東。根據擴產計劃,2018年7月份以后,其產能也將達到2萬噸的水平。
“我們沒有生產要素這方面的優勢,電、燃氣以及蒸汽應該是同行業里價格最高的幾家企業之一,目前的電價是每度電6毛多,燃氣價格是每方3塊多,蒸汽是每噸210-220元,這個價格非常高。”江西賽維LDK副總經理王輝表示。
據其介紹,2017年8月,在停車大修以后,賽維做了一個還原爐蒸汽回收的項目,這是比較大的一個技改,其成本降到了一個新的水平,把原來電價上漲的不利因素基本上抵消掉了。
正如一位企業負責人所言,擴產是每家企業的企業行為,這無可厚非。但在擴產的同時,一定要注意同質化。如果只跟風別家企業,而沒有一個差異化的產品結構,這樣的擴產一般會比較危險。
原標題:爭議多晶硅擴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