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地政府已介入調查
湖北永恒工作人員算了一筆賬:以投資10kW電站為例,在進行收益測算時年日照時間按照2100小時/年計算。發電情況=2100小時/年*10kW=21000度/年,按照湖北地區收購電價,加上國家補貼以及湖北地方補貼,平均按照每一度電收益為1元計算,電費收益=21000*1=21000元/年。
但是,如此算法受到了業內人士的質疑。一位光伏企業人士向記者表示,首先,1kW的光伏組件并不能保證一小時發一度電,經過逆變器等環節會有一定的損耗。再者就是,在電費構成里,國家可再生能源資金的度電補貼是拖欠的,度電補貼的拖欠量是拖欠36個月,在補貼被拖欠的情況下,收益無法達到21%。如果要確保21%的收益,只能不斷地用新投資者的錢給老投資者去兌付。
一位被稱為“萬總”的人士在五樓給記者“授課”時表示,“你的收益與電站的發電量是沒有關聯的,無論電站發電量多少,公司保證每年給你投資額21%的收益,以10萬元為例,每年給你21000元,連續給你20年。”
按照湖北永恒的算法,企業幾乎將全部的電站收益都給了投資者,而且還不算中間的經銷商層層提成,這樣企業如何保證自身的收益?
湖北永恒辦公室工作人員向記者表示,公司擁有異質結電池保證高發電率、運用4.0物聯網技術進行運維,以及通過碳交易等可以降低成本,保證公司的收益。
但是記者從業內人士處得知,異質結電池還處在實驗室的階段,這個概念還沒有大規模量產,光伏組件最講究的是性價比,異質結電池,未來有它的空間,但是目前階段它的性價比并不高,而且也沒法大規模量產。“這個東西就是在講故事,講給那些不懂行的老百姓聽的。”
上述業內人士表示,異質結、物聯網,相對來說,都是行業比較前沿的概念。而現在這些概念是否已經從風口轉化成實實在在的利潤,還有待商榷。
如今,湖北永恒介紹的上述模式讓其陷入涉嫌非法集資的漩渦。
根據上述重慶市璧山區金融風險防控工作領導小組出具的湖北永恒涉嫌非法集資的風險提示函,建始縣當地職能部門已于去年6月起陸續接到全國各地投訴,并已對湖北永恒開展調查并持續向社會公眾進行風險提示,已責令該公司停止售賣3.6萬元檔次電站。
對此,湖北永恒劉姓工作人員稱,事實并不是那樣,“只是璧山區內部的一個風險提示,并沒有公開。而縣政府對企業做過調查,認為企業是合法的。”
記者就該事件致電重慶璧山區金融風險防控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但對方稱不方便透露。
不過,建始縣政法委副書記彭建華向本報記者表示,網絡上出現非法集資的信息后,縣政府極為重視,目前已由縣政法委牽頭,縣工商行政管理局等部門組成了專門的調查組,對湖北永恒進行調查,現仍處于調查階段,并沒有定論。
記者獲悉,目前關于分布式光伏的各類騙局層出不窮。2017年,山西省扶貧辦、浙江省麗水銀監局、山東省沂南縣相繼發文,提醒警惕“光伏貸”騙局。2018年3月21日,安徽省蕪湖市繁昌縣發改委發文,稱有不良企業將“戶用光伏項目”做成“傳銷騙局”,緊急叫停了該縣所有的“戶用光伏項目”。
一位業內人士表示,行業發展牽涉多方面的問題,從業主體的資質、民眾的意識、監管的措施等各方面都會涉及到。其坦言,光伏行業的健康發展需要企業、機構、政府和社會共同推動。
(原標題:保底收益率21%,宣稱一年可賺2000萬元,可能涉嫌以售賣光伏發電站名義開展非法集資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