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2010年10月刊,發表過名為《風機折翼》的封面文章,旨在探討風電大發展后遇到的一些問題。因為那段時間,倒塌、著火事故頻頻發生。于是,本刊呼吁風電行業應該停下來休整,以便行業良性發展。
還記得年過七旬的中國工程院院士倪維斗在接受采訪時,憤然從座位上站起來,用力比劃著說:“不能再往前沖了,必須停下來思考!風電不能走當初‘大躍進’的路了。很多人都說我是潑冷水,其實我只是呼吁產業應該良性發展。”
時隔近一年,現在似乎更能體會當時倪維斗院士的告誡。如今,人們驚喜地發現太陽能即將接力風電而獲得大發展,但不得不再次潑點冷水,“謹防‘風機折翼’現象重演,太陽能行業應提前規范和完善,以期行業良性發展”。
整頓之聲涌現
進入5月,一直有一種聲音,即整頓光伏上游市場。
澳大利亞麥格理銀行的分析師約瑟夫•奎因公開表示:“一些中國商人建立了假工廠,通過購買組件轉手出售給下一個人,聲稱這是他們自己的產品!
的確,國家質檢總局正計劃開展一次全國光伏產業質量抽查,對產業存在的質量問題進行整頓。其直接原因在于,隨著近年來光伏產業的快速發展,很多缺少技術經驗的企業參與進來,良莠不齊,又缺乏準入標準和產品質量認證,故一些產品質量難以保證,遭到國外客戶退貨和投訴,引起了國內相關部門的注意。
中國太陽能電池板行業的規模在全球高居首位,近年中國企業憑借成本優勢,從西方競爭對手那里快速奪得市場份額,確實引發了一些競爭對手的不滿。
有消息稱,為了確認中國出口的光伏組件是否存在外國買家所投訴的質量問題,海關部門已從去年9月開始,在我國光伏組件的出口流程中臨時增加了一項質量檢查環節。這項工作交由國內第三方檢測機構負責,所檢測的主要指標是光伏組件的實際功率與標準是否相符。但似乎沒起到太大作用,抱怨聲依舊四起。
“不應該說是整頓,而是做一些檢測和認證,因為出口產品質量出了一些問題,尤其是組件,必須保證我們的產品在國際上有很好的信譽。”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副理事長孟憲淦一再糾正。
中投顧問高級研究員李勝茂顯然支持這種觀點,他說:“多晶硅行業標準出臺后,業內人士提出多晶硅被整頓了,下一步就是硅片、組件部分。但是,現在說整頓還為時太早。因為光伏還沒發展到這個階段,我們現在就是把市場做大,把規模做大。雖然在‘金太陽工程’中出現了一些問題,把劣質產品用進去,那只是一個不和諧的插曲而已。”
但行業標準的缺失確實對發展不利。尤其是太陽能電池板行業缺乏一套國內認證方案,應該及時出臺和修訂。
產業鏈該拉多長?
從礦石到發電,太陽能有著一條極長的產業鏈,這個鏈條大小企業均涉及,國有、民營企業共同分食。那么,是各種企業分居產業鏈的不同環節,還是通吃做全產業鏈,成為一個爭論不休的新話題,并影響著太陽能產業的良性發展。應該是一個怎樣的格局?
ABB離散自動化與運動控制業務部全球負責人史畢福接受記者采訪時就明確表示,ABB不會做全產業鏈,至少不會涉及上游的電池等行業,只做大型設備和下游電站的整體解決方案,因為他認為電池、多晶硅等行業要消耗大量的資本,利潤卻沒有下游高。而上游也不是ABB的專長。
而寧夏發電集團副總工程師盛之林卻不這么認為,他所負責的太陽能產業就是從礦石到發電囊括了整條產業鏈!皬恼w效益說,企業做成全產業鏈,或者幾個企業聯合成一個產業鏈,可以提高抗風險能力,可以避免某些環節利潤太高,平均開來,對企業是一種保護。而且大家的目的是一起把成本降下來,要是一個企業能夠做全產業鏈,對成本控制是有好處的!
李勝茂不支持做全產業鏈,他說,我國的太陽能產業現狀是民營企業更多集中在上游,國有企業集中在下游的發電環節。國情就是如此,下游發電企業都是央企和地方國有企業,而且投資也比較大,還要協調各種關系,跟電網的交流,政府的審批等,民營企業本身就很難介入。另一方面,下游的發電企業也不宜介入上游多晶硅和電池行業,發電站做到系統集成就可以了,組件的下一環節是系統集成,集成的下一環節是發電。介入系統集成是為了自己能夠識別哪個技術比較先進,哪種適合自己,可以整合各方面的優勢。發電和系統集成對接很簡單,并不需要太多的技術。
“最理想的格局應該是幾家大型公司做完整的產業鏈,市場競爭的結果必然要形成少數幾家骨干企業,然后小公司各司其職,都有自己的發展空間。”孟憲淦說。
作者:張娜 來源:能源雜志
責任編輯: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