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周刊》:如何理解在對外開放的過程中要“趨利避害”?
隆國強:國際環境既有機遇,也有挑戰,因此,對外開放是一把雙刃劍。過去40年,中國抓住全球化機遇,成為全球化進程中少數獲益較多的發展中經濟體,與此同時,不少其他發展中國家的對外開放并不成功,有的甚至是“未得其利,先受其害”。
按對外開放程度劃分,世界各經濟體組成一個光譜,200多個經濟體在光譜上處于不同的位置,開放程度最高一端,包括新加坡、香港地區這些經濟體,比美國還要開放,最封閉的經濟體也不是一點都不對外開放,也有國際貿易,只不過所占份額很小。
中國其實是從最封閉的一端逐漸在向開放一端走,但不是從一個極端跨越到另一個極端。我們走的是一條漸進式開放的道路,開放程度取決于發展階段和管理風險的能力。
在新的起點上,首先我們要堅定不移擴大開放,這是順應全球化不斷深化的歷史潮流的必然選擇。其次,需要探索進一步擴大開放的新領域新方法。包括中國(上海)自貿區在內都是在開放領域所做的新探索。要及時總結經驗,及時復制推廣成功的做法。
最重要的是,對外開放不能被別人牽著鼻子走。對外開放是在全球化浪潮中的自主選擇,要牢牢把握對外開放的主動權。自主選擇并不是“一開了之”。就像大家都知道讀書好,但是為什么成績有好有壞呢?因為每一個學生的學習方法不一樣。開放也要把握好節奏,注意方式方法,這樣,才能繼續做到趨利避害。
《中國經濟周刊》:有一種觀點認為,凡是入世以來開放程度較低的產業發展得就比較慢,這種說法客觀、準確嗎?您如何看待自身產業發展與對外開放的關系?
隆國強:一些產業沒有國際競爭力,如果說“一開了之”,迅速把關稅降得很低,大量的進口產品就會摧毀國內產業。歷史上,美國、德國都曾經是后起追趕的國家,產業一開始都沒有競爭力,所以對自己的產業都有一定保護,提出了“幼稚產業保護理論”。但是保護不是無限的,長期保護是有害的,要通過適度的、漸進式的開放引入國際競爭,讓相關產業感受到來自國際市場的競爭,用市場的力量倒逼其通過創新增強競爭力。所以說開放是要講策略的。但即使是緩一點對外開放的領域,最終還是要對外開放。希望通過正確的開放策略,使我們有比較優勢的產業能夠形成強大的競爭力。
一個國家的優勢產業是動態變化的,雖然我們是大國,但不要以為任何一個產業我們都要具有國際競爭力,那不符合全球分工的現實。美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經濟體,也是最發達的經濟體,但并不是所有產業都有國際競爭力,也有很多產業沒競爭力。如今我們最具競爭力的是勞動密集型產業,但這不是永恒的。隨著發展水平的提高,勞動成本必然上升,就一定會削弱勞動密集型產業的國際競爭力。我國要建設成為一個富強的現代化強國,實現從中等收入向高收入經濟體邁進,就需要不斷提升我國的勞動生產率,因為勞動生產效率高才可以承受更高的工資。所謂高收入國家,本質上就是國際競爭力集中在勞動生產效率高的產業。因此,我們新一輪對外開放,就是要讓資本技術密集的制造業和服務業形成較強的國際競爭力。
要實現國際競爭力的升級,首先我國要擴大資本技術密集制造業和服務業的開放,既引入國際競爭壓力,也引入先進的技術、管理和服務。其次,要加強知識產權保護,鼓勵創新。再次,要打破行政性壟斷,營造一個各類所有制企業平等競爭的市場環境。最后,要深化企業改革,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中資跨國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