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政策層面放寬售電公司的準入門檻,帶來了售電企業的成立熱潮。據不完全統計,截至2017年12月底,全國各地已經成立的售電公司上萬家,其中公示的有近3000家。
數量眾多競爭加劇的情況下,一批售電公司準備退出市場。特別是2018年以來,售電公司更是迎來一波注銷潮。例如,6月18日,北京電力交易中心網站就公示了包括國能世新(北京)售電有限公司等3家的注銷公告。曾經測算的售電市場規模每年達數萬億元,如此巨大的市場,為何一批售電公司卻選擇退場?
對此,有業內人士指出,售電市場剛放開,很多進入市場的都是電網員工走出去創辦的售電公司,他們擁有資源與人脈關系,所以也有一部分客戶,套利空間較大。但是目前市場已經發生變化,過去的操作手法逐漸行不通。
多數售電公司主要賺差價
2015年3月,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關于進一步深化電力體制改革的若干意見》,明確提出要“按照管住中間、放開兩頭的體制架構,有序放開輸配以外的競爭性環節電價,有序向社會資本放開配售電業務”。
售電環節放開后,也吸引了大量的社會資本競相涌入,一批售電公司如雨后春筍般成立。
賺取價差是許多售電公司的主要盈利方式之一,簡單而言,即從發電企業買電,向用戶賣電,完成電力交易,從中賺取價差利益。
在7月11日普華永道《2017年中國清潔能源及技術行業投資研究報告》發布會上,普華永道思略特高級經理林駿達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電改之后,出現的第一波售電公司整體上是在做資源、政策以及信息套利,但是套利空間是有限的,所以市場發展也并不快。
2016年3~5月廣東的三次月度電力集中交易中,據機構測算,電廠向需求方讓利5.3億元,其中預計有近4.5億元被售電公司獲得。平均計算,售電公司一度電能獲得0.13元的差價收益。
但目前這樣的情況已經發生變化。2018年6月,廣東月度集中電力競價中,統一出清價差為-39.30厘/千瓦時。意味著售電公司每售出一度電只能獲得0.0393元的差價收益。
林駿達指出,早期售電公司一度電就可以賺一毛錢,但是現在售電公司經常是零差價,全部讓利給客戶,售電公司想要的是用戶流量入口,然后通過流量變現。但是由于流量變現需要技術、服務和管理作為支撐,這給很多售電公司帶來挑戰。
在林駿達看來,由于偏差考核,那些盡管靠電網員工關系擁有客戶資源,也可能出現虧損。“因為簽的長協是一年一次,但月度的價格變化非常快,如果你的預測沒有做好,也可能虧的。”他說。
偏差考核指的是,售電公司實際執行的電量如果超出或不足合同電量達到一定的比例,將會被收取偏差考核費用。達不到考核標準就要被罰款,所以偏差考核直接影響著售電公司的收益。
同時,普華永道思略特中國能源及公用事業管理咨詢業務合伙人單小虎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售電市場剛放開,很多進入市場的都是電網員工走出去創辦的售電公司,他們擁有資源與人脈關系,所以也有一部分客戶,套利空間較大。但是目前市場的情況已經發生變化,過去的操作手法已經行不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