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發能研院、綠能智庫梳理發現,對于非洲和其他新興市場國家而言,中國光伏的成本優勢尤其具有吸引力。加納駐華大使館經濟顧問Beryl Lomotey近期對媒體表示,從規模經濟的角度,中國的產品有著相對低廉的價格,加納作為收入不高的發展中國家,中國企業可以為之提供支付得起的光伏產品。
隨著技術的不斷提升,我國光伏產業已成為一張新的"國家名片",在國際競爭中有著明顯優勢。國發能研院、綠能智庫研究發現,就目前來看,無論從出口還是從海外投資來看,我國光伏行業都處于領軍地位。
在出口方面,2017年1-11月,我國光伏產品出口總額達到131.1億美元,同比增長1.4%。當前,我國太陽能硅片環節生產規模全球占比在80%以上,全球前十大硅片企業中,中國占據9席。在資本的海外布局方面,目前,我國光伏產業已在北美、歐洲、亞洲,包括南非等地形成初具規模的產業格局。
扎堆出海需防范風險
根據國內外多家機構做出的判斷,未來幾年,全球光伏裝機前景十分廣闊。中國光伏協會數據顯示,到2025年,全球光伏新增裝機量將達到163GW。而SolarPower Europe于近期發布的2018年全球光伏市場前景報告則預測2018-2022年期間全球新增光伏裝機容量將達到約621.7GW。
數據來源:SolarPower Europe
國發能研院、綠能智庫認為,隨著南美、中東、非洲等新興市場經濟增長的加速,電力需求將急劇增加,在全球應對氣候變化行動日趨積極的局勢下,光伏發電成為保障電力供應的重要選項,將為全球市場的不斷擴張提供支撐。
不過,由于世界各地的自然條件和市場狀況的不同,中國光伏企業在海外布局仍然需要策略上的考量。國發能研院、綠能智庫研究認為,在海外布局的進程中,了解市場是企業成功的關鍵。例如在非洲,由于不少地區沒有冬天,所以在當地安裝的光伏組件,需要做進一步的調查以確保其可以適應當地氣候條件。
此外,國發能研院、綠能智庫發現,在政策以及市場方面,在走向全球的過程中,"本地化"的戰略有助于企業更好的適應當地環境,尤其在應對歐美國家潛在的"雙反風險"上,采取"本地化"的策略尤為重要。
作為全球組件出貨量最大的光伏企業,晶科很早就開始"放眼全球",布局國際市場。對于晶科來說,在全球化戰略中做好"本地化",同樣是其走向海外的重要策略。在晶科能源副總裁錢晶看來,企業不僅僅要均衡布局合理的全球銷售網絡,也要有能力去建立本地化供應鏈,甚至工廠,并有能力運營管理好,有能力去長期投資,長期在地服務。
從晶科的營收占比來看,海外市場早已超過7成,與此同時,晶科的組織與團隊運營,也完成了徹底的全球化建設與全球化融合。國發能研院、綠能智庫認為,領先的技術加明智的策略,是企業開拓任何一個市場所必要的選擇,也是未來中國光伏企業密集布局海外市場的進程中的必要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