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的南昌,艷陽高照,但對于光伏行業的經銷商葉女士來說卻透著絲絲冷意,“今年的指標都用完了,沒有了國家補貼,以后肯定要轉行。”
對于一些靠補貼勉強吃飽的經銷商來說,沒有補貼后只能停業。而一些不靠補貼照樣生存的企業,本想在行業內大施拳腳,奈何規模遭到嚴控、并網難、政策走向不明晰……一系列現實問題,讓剛剛遭到新政“急剎車”的光伏企業陷入了低迷。那么,光伏行業將會如何破局?
今年指標已用完 不少家庭戶用光伏企業停業
6月1日,國家發改委、財政部、國家能源局聯合發布了一份《關于2018年光伏發電有關事項的通知》(因文件落款時間為5月31日,業內稱為“531新政”)。新政提出暫不安排2018年普通光伏電站建設規模,僅安排1000萬千瓦左右的分布式光伏建設規模,進一步降低光伏發電的補貼力度。突然“斷奶”讓光伏行業人士有點措手不及,“新政規定補貼每度降5分錢,從0.37元降到0.32元,這個其實我們心里是早有預期,但是沒料到的是,以后的普通電站納入不了國家指標,也就是享受不到國家補貼。”江西一名經銷商葉女士告訴記者,“少了補貼我們的生意很難做,現在公司已經停業了。”
按照葉女士的說法,以前一個5000瓦的屋頂電站,一年發了6000度電,如果按照每千瓦時0.37元的補貼,一年能夠補到2220元。每度電上網賣0.41元,一年下來能賣上2460元。加起來一年掙上近5000元錢,保守估計6年能回本。“如今,少了補貼,回本差不多要10年,時間太長,很多人都不愿安裝屋頂電站,沒生意做自然就停業了。”
記者走訪中發現,市面上已有多家光伏企業暫停安裝。“現在補貼不明確的情況下,大部分業主都選擇不裝,一直以來,家庭分布式電站的業主看重有補貼的比較多。”江西合鑫鑫新能源有限公司負責人湯經理表示,“這種情況下,一些重心全在家庭戶用業務上的代理商不得不停業了。當然,在政策調整期如果自己信心不足,也會選擇轉行。”
從野蠻式增長到遭遇政策性“斷奶”,戶用光伏市場受到的打擊被視為最嚴重。
業內人士表示,根據新政策,2018年國內市場會壓縮到25GW(1GW=1000兆瓦=100萬千瓦),國內外市場規模將不會超過65GW,光伏制造業將會有56%的產能閑置。
“新政下來,有192家戶用光伏企業聯名建言,希望國家有關部門對今年未納入指標的戶用光伏電站給予一定的國家補貼和并網緩沖期,并明確明年的規模標準和補貼上限。”葉女士說,“事實上,新政的突然‘斷奶’實在太出乎意料,一開始我們以為國家鼓勵戶用光伏的發展,就算今年的國家指標用完了,那明年總有機會納入吧。現在,戶用光伏政策還會不會突變,到底怎樣才能進入指標,一切都沒有底。所以,大家都在觀望,就看新政怎么落地。”
不靠補貼生存 并網又成大難題
江西市面上的光伏電站,有不少是代理商模式。“通過承接一些小型光伏電站的總包,1兆瓦以下的,我們主要是包工包料做,賺點材料利潤和施工費。一戶五千瓦的總費用32500元,除去所有成本,能有七八千的利潤。”湯經理告訴記者。
也有不少經銷商已脫離補貼生存。“光伏行業實際上已經到了脫離補貼的時候,此次政策調整的目的就在于鼓勵行業快速實現平價上網,促進行業走向市場化配置的道路。單純依靠補貼發展必然不是長久之計,隨著行業發展和成本持續下降,快速下調補貼強度我是有心理準備的。”湯經理告訴記者,但更讓人難受的,其實是新政后的一系列“蝴蝶效應”,例如并網難。
“光伏電站并網意味著電站正式開始發電賣電,開始有收益了。但是現在并網卻比以前更難了。今年新政出來后,一些扶貧項目可以搶一下工期在‘630’之前并網,就能納入補貼范圍。而大多數電站在沒有補貼的情況下,也希望盡快實現并網。但是,一些電網企業往往以電站未納入補貼為由不給并網。最后,不管是扶貧項目還是分布式屋頂電站,都要花費一筆費用,電網企業才會來并網,不然就黃了。”
光伏行業都搶“630”,是因為每年的政策往往以6月30日為界點,6月30日前完成并網的集中式電站比之后并網的電站項目電價要高,并網的電價一旦確定就維持不變,于是眾多光伏企業搶在“630”之前完成并網。
“按照國家規定,光伏電站必須并網。但有電網企業對一些免費的項目也要收錢辦事,不花錢就得等著。有的電網企業直接說,不要補貼就給并網,要補貼就不給并。” 不少經銷商表示,這對于遭遇政策“急剎車”的企業來說,無異于雪上加霜。并網難問題還引起了國家能源局的重視,近日,針對電網企業以新政為由停止了分布式光伏電站的并網、代備案和補貼墊付工作,要求各電網企業不得以項目未納入國家補貼建設規模為由擅自停止補貼和并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