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自實施改革開放至今已經走過40年發展歷程,在過去40年中,“光伏”產業得改革開放之先機,接承全球產業梯度轉移,又乘全球可再生能源發展大勢,借助國內外資本、市場、技術、人才等,正在逐漸變得家喻戶曉、深入人心,發電成本不斷逼近甚至已低于化石能源。光伏產業已經快速成長為世界工業之林中的一棵參天大樹,中國的光伏產業也已經連續多年雄居世界第一,成為我國為數不多可參與國際競爭并取得領先優勢的產業之一。
與此同時,經過這40年來各有關方面的不懈努力,與中國光伏產業發展密切相關的社會環境、市場環境、配套環境從無到有、由劣變優,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一個有利于中國光伏產業健康發展的、相對完整的光伏發展大環境已經初步建立并正在逐步完善,一個中國的、可以引領全球發展的戰略性新興產業正在快速成長。
產業發展環境深刻變化
(一)光伏的深遠意義日益深入人心
40年前,光伏基本上還是實驗室的產物,主要應用于太空以及偏遠地區的供電,或應用于電子表等電子消費品中。那時光伏在普通百姓眼中還只是一個生澀的概念性詞匯,發電成本極其高昂,社會認知度極低,而光伏技術的應用普及度則基本談不上。
40年后,隨著新的能源革命的來臨,人類社會正在向一個全新的可再生能源時代過渡,各國都在積極行動,加速推進能源轉型,可再生能源已成為全球能源產業競爭的焦點,人民群眾也越來越多地了解了可再生能源、了解了光伏。從城市到農村,光伏的技術知識及其應用知識正逐步深入人心,光伏的普及度迅速提高,光伏應用正在逐步走向家庭,從而形成了光伏產業發展的廣泛的群眾基礎。
△陽光電源建設的全球單體最大得水面漂浮光伏電站。
(二)各方高度重視
在40年的發展過程中,各級領導對光伏產業予以了高度關注。在科技研發方面,自1981年開始,太陽能電池及其應用開始列入國家的科技攻關計劃,通過“六五”(1981-1985)到“十二五”(1986-2015)七個五年計劃,太陽能電池和應用技術取得了可喜的成績,2000年以后國家又啟動了國家“863計劃”和“973計劃”,并通過電子發展基金和工業轉型升級資金等渠道,分別對光伏發電的產業化技術和基礎性研究給予支持,推動光伏技術快速進步。
在應用方面,早在上世紀80年代,我國的光伏系統在工業特殊領域和農村應用得到進一步發展。上世紀90年代又通過送電下鄉、絲綢之路等對光伏產業給予支持,進入20世紀后,又先后實施了“中國光明工程”“西藏阿里光電計劃”“送電到鄉”等國家計劃,同時啟動了多項城市并網光伏發電和大型并網荒漠電站的工程示范;特別是在2006年國家出臺了《可再生能源法》,從法律和制度層面對光伏產業發展進行統籌部署。
△2009年,敦煌10兆瓦特許光伏招標項目成為國內光伏地面應用新開端。
十八大后,習主席在中美元首氣候變化聯合聲明、聯合國巴黎氣候變化大會等國際場合的鄭重承諾以及中國政府向聯合國遞交的國家自主減排貢獻文件中,都承諾了2020年、203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分別要達到15%、20%的能源轉型目標。光伏產業則由于將在實現上述承諾的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而受到了各級政府和領導的高度重視,國務院總理、副總理等黨和國家領導人多次專題調研光伏產業發展情況并做出重要批示,從中央政府各主管部門領導到各地方政府領導,很多人說起光伏產業都可以侃侃而談,非常熟悉,并在具體工作中予以了高度關注,這在一個具體產業的發展中是不多見的。
(三)政策措施相繼出臺
在這40年里,我國相繼出臺了一系列促進光伏產業健康發展的政策措施,特別是國發〔2013〕24號文件《關于促進我國光伏產業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2013年7月15日發布之后,國家發改委、財政部、工信部、國家能源局、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國家稅務總局、銀監會、國土資源部、國家林業局等機構支持和規范光伏產業發展的政策性文件密集出臺,其范圍包括了產品制造、市場應用、財稅、價格、補貼、土地管理等產業發展的各個相關方面,迅速地營造出有利于產業發展的互補配套的政策環境。
△早在2014年,金寨縣就在全國率先建設1008座分布式光伏扶貧電站。
與此同時,各地方政府也積極支持光伏產業及市場發展,紛紛出臺相關政策措施。據不完全統計,截至2017年底,全國各省市出臺了光伏相關政策已有百余項。2013年—2017年,僅國家層面的光伏政策就出臺了120余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