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全球太陽能電池的產量實際上是24GW,中國大陸的產量超過10GW,占整個世界的45%,加上臺灣占60%。從世界的安裝量來看,前三家是德國、意大利和捷克,日本和美國都不到1GW。
盡管全世界累計裝機已經達到了40GW,但是各個國家應用情況并不相同。日本90%是家用的系統,德國、美國、意大利是商業建筑占比例最大,西班牙大型電站是最多的。未來幾年光伏市場走向是2011年預計在21 GW,2012年25 GW左右,但之后會有一個上升。2011年的市場布局大約是德國7 GW,美國預測是今年2.2G,但實際上都與此有出入,可能達不到目標;日本光伏走向變化不大,仍是2020年到100GW;印度是20GW,雖然比較看好,但目前總量不大。
在整個組件的降價空間,各個環節幾乎見底。硅片已經達到0.7美元/瓦的成本價,沒有什么降價空間,太陽能電池售價1美元/瓦(就是0.7歐元/瓦),組件實際上5月份的價格已經降到了1.05歐元/瓦,(1.45美元/瓦)的平均價,實際簽約的價格又降了10%左右。多晶硅5月份的價格是62美元/公斤,還存在一定的下降空間。
目前,德國的政策正在進行較大的調整,新政策將于2012年1月1日生效,最主要的是電價補貼的調整,按計劃是2020年國家的目標是52GW。
值得一提的是,意大利、加拿大、印度等國家提出了強制本地制造的條件,遭到美、德的反對。 現在全球光伏產業的目標是把整個光伏成本降下來,如果都搞本地制造,與這個目標是相悖的。強爭碳稅政策出臺也大勢所趨,對企業進行碳足跡的評估,應該引起我國企業的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