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7日,上海市首條氫燃料電池動力公交車正式上路。據悉,此批氫燃料電池公交車是由全球環境基金會(GEF)、聯合國開發計劃署(UNDP)、科技部聯合支持的“促進中國燃料電池汽車商業化發展”項目的重要組成部分。
據介紹,這批投入使用的氫燃料電池公交車由上汽集團、上海申沃客車公司聯合研發團隊基于燃料電池技術與產業的發展、公共交通運營的需求,全新開發的領先行業的新一代產品,為長度12米的全低地板燃料電池公交客車,共計6輛。該車采用上汽60kw燃料電池系統,車載氫系統由上海舜華提供,包括7個145L、35MPa儲氫瓶組成,最大儲氫重量21kg,最長續駛里程可達560km,排放物為干凈的水,是完全“零排放、零污染”的新能源車輛。氫氣加注保障由安亭加氫站完成,每次加注過程僅需3-5分鐘。
氫燃料電池是使用氫這種化學元素,制造成儲存能量的電池。其基本原理是電解水的逆反應,把氫和氧分別供給陰極和陽極,氫通過陰極向外擴散和電解質發生反應后,放出電子通過外部的負載到達陽極。
燃料電池對環境無污染,它是通過電化學反應產生動力,而不是采用燃燒汽油、柴油等傳統燃料或通過蓄電池儲能提供動力的方式獲取動力。眾所周知,燃燒傳統生物燃料會釋放如COx、NOx、SOx氣體和粉塵等污染物,對大氣環境產生污染。如上所述,燃料電池只會產生水和熱,如果氫是通過可再生能源產生的,如光伏電池板、風能發電等,整個循環就是徹底的不產生有害物質排放的過程。
燃料電池運行安靜,噪聲大約只有55dB,相當于人們正常交談的水平。這使得燃料電池適合于室內安裝,或是在室外對噪聲有限制的地方。同時,燃料電池的發電效率可以達到50%以上,這是由燃料電池的轉換性質決定的,直接將化學能轉換為電能,不需要經過熱能和機械能的中間變換。
20世紀60年代,氫燃料電池就已經成功地應用于航天領域。往返于太空和地球之間的“阿波羅”飛船就安裝了這種體積小、容量大的裝置。進入70年代以后,隨著人們不斷地掌握多種先進的制氫技術,很快,氫燃料電池就被運用于發電和汽車。
我國氫燃料電池動力汽車的應用最早可追溯到2008年北京奧運會期間,20輛中國自主研制的氫燃料電池轎車在同濟大學新能源汽車工程中心舉行赴京發車儀式,它們將在奧運會中投入運營。這20輛氫燃料電池轎車是基于大眾帕薩特領馭車型,通過改制和集成最新一代燃料電池轎車動力系統平臺而成功研發出來的。它們以氫氣為能源,經氫氧化學反應生成水,真正實現零污染。氫燃料電池轎車加一次氫可跑300多公里,時速達每小時140~150公里。氫燃料電池轎車比同類型內燃機車重200多公斤,貴5倍以上。
氫燃料電池車的優勢毋庸置疑,劣勢也是顯而易見。隨著科技的進步,曾經困擾氫燃料電池發展的諸如安全性、氫燃料的貯存技術等問題已經逐步攻克并不斷完善,然而成本問題依然是阻礙氫燃料電池車發展的最大瓶頸。氫燃料電池的成本是普通汽油機的100倍,這個價格是市場所難以承受的。
據儲能國際峰會獲悉,作為真正意義上“零排放”的清潔能源,氫燃料電池在發達國家的應用正在提速。荷蘭、丹麥、瑞典、法國、英國與德國六國已經達成共同開發推廣氫能源汽車的協議,各國將一同建設一個歐洲氫氣設施網絡,并協調能源傳輸。英國政府提出,將大力發展氫燃料電池汽車,其計劃2030年之前英國氫燃料電池車保有量達到160萬輛,并在2050年之前使其市場占有率達到30%-50%。此外,現代汽車ix35燃料電池車批產型號已于2012年3月下線,并計劃2015年起大批量生產。這表明燃料電池已從實驗室真正走向產業化。
目前,我國乘用車燃料電池壽命超過5000小時,商用車燃料電池壽命超過1萬小時,基本滿足車輛運行條件;氫燃料電池汽車發動機功率密度已達到傳統內燃機水平;氫燃料電池汽車續駛里程達到750公里;氫燃料電池低溫啟動溫度達零下30℃,車輛整體適用范圍基本達到傳統車水平。預計到2050年全球氫能產業每年可產生4萬億美元經濟效益,可與石油產業媲美,可見未來氫能產業發展前景廣闊。
下一步,我國將通過上海氫燃料電池汽車的示范運行,采集各種運行技術數據和積累運行管理經驗,引導社會和金融資本進入燃料電池汽車和氫基礎設施相關領域,進一步加快燃料電池汽車產業發展,加快氫基礎設施建設進程。提升公眾對燃料電池技術和氫安全問題的認識和接受程度,提高公共和私人消費對燃料電池汽車的接受度,從而促進氫燃料電池汽車的推廣。
當前,我國正面臨能源革命和產業結構調整的艱巨任務。發展氫能可以部分替代傳統化石能源,既是我國能源安全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優化能源消費結構的重要途徑。此外,發展氫能產業能夠有效帶動新材料、新能源汽車以及氫儲存與運輸等高端裝備制造業快速發展,鼓勵自主創新,實現關鍵技術突破,對于我國加快產業結構調整、實現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