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件 2
青海省柴達木循環經濟試驗區
可再生能源就近消納綜合試點方案
為進一步發揮柴達木循環經濟試驗區(以下簡稱“試驗區”)可再生能源資源優勢,探索符合試驗區實際的消納途徑和渠道,推進國家可再生能源基地建設,有效促進試驗區經濟社會發展,根據國家發展改革委關于推廣開展可再生能源就近消納綜合試點有關精神,制定本方案。
一、試驗區可再生能源消納現狀
(一)試驗區概況
試驗區位于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地處青、甘、新、藏四省區交匯的中心地帶,規劃面積 25.6 萬平方公里,是國家首批13 個循環經濟產業試點園區之一。目前,試驗區以格爾木、德令哈、大柴旦、烏蘭工業園為主的“一區四園”發展格局加快形成,鹽湖化工、油氣化工、有色金屬、煤化工、新材料、新能源、特色生物等七大循環經濟主導產業體系和昆侖、察爾汗兩個 1000億元,德令哈、大柴旦、烏蘭、都蘭四個 500 億元產業基地建設開始起步,特色優勢產業正在逐步培育壯大。
(二)試驗區可再生能源發展情況
2017 年,試驗區統調發電裝機達到 591.55 萬千瓦,其中火電 62.49 萬千瓦(其中 30 萬千瓦燃氣電站長期停運,其余為化
2工企業自備機組),水電 20.81 萬千瓦,其他可再生能源裝機
561.75 萬千瓦(風電 169.35 萬千瓦,光伏 391.4 萬千瓦,光熱 1萬千瓦),占全州裝機容量的 94.9%。2017 年試驗區統調發電量82.35 億千瓦時(自備燃煤火電機組發電量未統計),其中水電
11.14 億千瓦時,風電 16.47 億千瓦時,光伏 54.67 億千瓦時,光熱 0.08 億千瓦時。
“十三五”以來,試驗區依托資源優勢,搶抓政策機遇,強化要素保障,可再生能源產業實現快速發展。2010 年至 2018 年5 月項目累計完成投資 708.13 億元(包括光伏、風電、光熱)。光伏產業,建成光伏并網項目 142 個裝機容量 3914 兆瓦,創造了全國單體項目裝機容量第一的佳績,已成為全國重要的光伏發電基地。光熱產業,青海中控太陽能發電有限公司全國首座商業運行的 10 兆瓦光熱電站建成投運。國家第一批光熱示范項目中廣核 50 兆瓦槽式光熱電站于 2018 年 6 月 30 日并網,中控 50 兆瓦塔式光熱項目正在加緊建設,預計年底并網運行,已累計完成投資 17.47 億元,太陽能光熱發電由示范試驗向規模發展、綜合利用轉變。風電產業,試驗區已并網風力發電項目 34 個,容量1993.5 兆瓦,占全省風電總裝機容量的 78.49%,續建風力發電項目 36 個容量 2348 兆瓦。風電開發實現了由高原實驗性開發到大型兆瓦級發電機組的歷史性轉變。
(三)消納可再生能源已采取的措施
一是全力推進網架加強及配套電網工程建設,促進可再生能源消納。以促進并網和消納作為電網建設重點,先后建成柴達木
3主變擴建、海西開關站擴建、拓實 330 千伏輸變電工程,實施海
西與青海主網通道加裝串補工程、海西至塔拉輸電線路工程、柴達木換流站加裝調相機等工程,打通消納關鍵通道,不斷提升電網消納能力。二是積極推進電力用戶參與電力市場化交易。目前試驗區內青海中航硅材料有限公司、青海鹽湖鎂業有限公司、青海西豫金屬有限公司、青?∶窕び邢薰尽⑶嗪H站Ч怆娪邢薰竞颓嗪{}湖海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參與電力直接交易。鹽湖股份化工分公司停運部分自備機組,與可再生能源開展替代發電。三是深度挖掘網內電源午間調峰能力,提高光伏接納空間。按照優先消納的原則,午間安排網內主要水電站僅保留全網必要的調頻負備用,小型水電站輪流錯峰停機,全電源協調保障光伏消納。
(四)試驗區消納可再生能源存在的突出問題
一是盡管電網斷面送出能力提升到 240 萬千瓦,但由于海西電網用電負荷只有 60 萬千瓦,隨著裝機不斷增加,試驗區消納矛盾日益突出,若不引導可再生能源積極參與市場化交易,支持區內企業穩產增產,落實保障性收購利用小時數將更加困難。2018 年上半年省內僅試驗區出現棄電情況,棄光率、棄風率分別為 6.8%、1%。二是試驗區水電、火電等常規電源在海西電源結構中占比極低,造成本地電網的調峰、調壓能力嚴重不足。三是金屬鎂一體化、煤制烯烴、鎳鈷礦開發等項目仍處于建設階段,新建工業項目尚未實現有效對接。四是電網外送電通道建設滯后,海西僅依托西寧至格爾木 750 千伏雙回路輸電線路向青海主
4網送電,可再生能源外送受阻。
二、擴大消納的基本思路、原則和目標
(一)基本思路
充分利用試驗區開展可再生能源就近消納試點機遇,根據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深化電力體制改革若干意見》(中發〔2015〕9 號)文件精神和相關配套政策,進一步落實國家可再生能源發展戰略,立足試驗區可再生能源迅速發展的實際,圍繞促進可再生能源與經濟社會融合發展,以可再生能源就地消納為核心,通過充分增加用電負荷、市場化交易、示范項目帶動、政策支持等措施,努力擴大消納渠道,促進試驗區經濟社會協調健康發展。
(二)基本原則
一是促進改革。努力挖掘本地和自身潛力,有效增加用電負荷,把調結構與消納可再生能源有機結合起來。
二是積極穩妥。以電網安全為前提,促進電力電量平衡,有序促進可再生能源消納。
三是大膽探索。積極開展可再生能源消納實踐,突破可再生能源消納瓶頸,尋求符合試驗區實際的可再生能源消納新途徑。
(三)近期目標
通過電力直接交易、電能替代等多種措施,促進可再生能源本地消納,推動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十三五”期間,力爭可再生能源出力達到合理水平。
三、主要措施
(一)加強可再生能源發展規劃管理立足試驗區經濟社會發展實際和未來發展規劃,加強項目規
劃管理,促進可再生能源規范有序發展。根據地方用電負荷,并結合全國、全省可再生能源發展趨勢和能源結構調整需求,確定試驗區可再生能源發展規模,確?稍偕茉唇ㄔO規范有序,合理布局。加強電力市場平衡和電力綜合統籌協調,綜合考慮發、用電形勢,努力建立市場化、規范化的電力電量平衡機制,確?稍偕茉磁c其它電源協調、可持續發展。
(二)完善可再生能源消納市場機制充分發揮市場機制作用,提高可再生能源消納能力。一是落實可再生能源優先調度機制。電網企業在確保電網安全運行的前提下,提出可再生能源發電的年度安排原則,保障可再生能源優先上網。盡快建立提高可再生能源消納的需求響應激勵機制,強化預測管理,促進可再生能源多發多用。二是建立有償調峰機制。探索完善可再生能源調度技術支持系統,充分挖掘系統調峰潛力,合理調整旋轉備用容量;鼓勵自備電廠參與調峰,為可再生能源騰出更大發電空間。三是建立可再生能源優先交易機制,鼓勵增量負荷參與交易?稍偕茉磧炏葏⑴c交易,促進可再生能源多發滿發;引導可再生能源發電企業按照以價促量原則積極參與市場;在全省電力直接交易準入范圍以外,允許試驗區符合基本條件的新投產負荷與本地可再生能源企業開展直接交易。
(三)促進試驗區內電能替代
積極調整各類用能結構,擴大終端消費環節電能對化石能源的替代。一是推進可再生能源與火電發電權交易置換,擴大可再生能源替代鹽湖鎂業、發投堿業、昆侖堿業、五彩堿業等企業自備機組發電的規模。二是推廣集中電采暖替代燃煤鍋爐,探索可再生能源發電在扶貧、農業現代化和新型城鎮化建設中的應用,推動用戶側儲能應用試點,加快建設高速公路和社會公共停車區域充電換電設施建設,促進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
(四)運用價格政策促進可再生能源消納實行發電側峰谷分時電價、集中式電采暖等電價政策。借鑒
青海電網“綠電 9 日”經驗,在部分行業推廣用電側峰谷時段互換,引導鐵合金等電力用戶白天多用電,增加電網光伏多發時段用電負荷。
(五)加快地區負荷發展借助可再生能源發展優勢和潛力,進行可再生能源發電項目與載能產業的統籌布局,加快試驗區負荷消納產業的發展速度。一是促進企業生產運行穩定。配合省州全力協調油田駐格企業、鹽湖股份、藏格鉀肥、昆侖堿業、發投堿業、五彩堿業、日晶光電等重點載能企業生產要素保障工作,強化企業服務機制,鞏固生產性企業向好趨勢,穩定企業用電負荷。二是加快推動項目建設。重點加快推動金屬鎂一體化項目達產,加快推進黃河礦業鎳鈷礦資源開發利用、青海礦業煤制烯烴、海西兆洲航空航天級鈦及鈦合金配套金屬鎂及鎂合金材料等項目建設進度,力促項目加
快建設,強化地區可再生能源消納能力。三是不斷加大招商引資力度。結合園區產業定位,根據產業轉型升級、補齊工業短板、招大引強選優、建鏈強鏈補鏈、承接產業轉移等方面需要,加強精準招商力度,培育新增優質用電負荷,擴大本地可再生能源消納市場,提升綜合競爭力。
(六)加快電網建設
進一步拓展試驗區可再生能源消納渠道,協調加快海西 750千伏通道能力提升(串補)工程、海西至塔拉 750 千伏雙回線路等外送工程建設實施,通過特高壓通道和智能電網建設,與主干網架連通,有效解決試驗區可再生能源發電的大規模開發和電能遠距離輸送問題,推動試驗區可再生能源產業的更好發展和能源消納。
(七)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
努力形成全社會支持可再生能源發展,利用可再生能源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共識,積極倡導能源利用方式的變革,加強輿論引導和宣傳教育,培育全社會消納可再生能源的意識和行動,引導廣大民眾和社會團體為消納可再生能源出謀劃策、貢獻智慧。
四、組織保障
建立由海西州發改委(能源局)、海西州經信委、試驗區管委會產業發展部、試驗區各工業園管委會、國網海西供電公司等部門企業組成的協商機制,加強組織協調工作,提高試驗區可再生能源消納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