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DARPA的運行機制
成立后的高級研究計劃局,折騰過幾次改名,從1958年最初創建時的ARPA,到1972年3月改名為DARPA(Defense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s Agency),再到1993年2月改名回ARPA,至1996年3月再次改名為DARPA。
DARPA并不能算是一個嚴格意義上的科研機構,因為他并不從事與具體的研究工作。他更像是一個國家設立的風險投資機構,專門投資和管理一些“高風險、高收益、前瞻性”的基礎科學研究。
在這里,創新幾乎沒有門檻。年輕的科學家們,可能只需要憑借和局長簡短的幾句交流,就能拿到數以百萬甚至千萬美元計的項目資助經費。而對于人才的選用,DARPA則更是不拘一格。
尼古拉斯·克里斯托菲洛斯原本是希臘的一位電梯修理工人,業余時間關注“粒子回旋加速器”一類的前沿科技。正在美國頭疼如何防御蘇聯人導彈的時候,這位“民間科學家”提出一個驚世駭俗的方案——每年在大氣層中引爆數千枚核彈,以在大氣層上方造成由高能電子組成的能覆蓋全美的“天穹”,可以將來襲蘇聯洲際彈道導彈攔截在飛行軌道上。
這個聽起來像是要毀滅地球的計劃,卻得到了赫伯特·約克等人的大力支持。這項名為“137號工程”的實驗,DARPA不僅鄭重其事地給予了充足的研究經費,還組織了一批當時科學界最嚴肅意義上的頂級科學家和思想家,來協助克里斯托菲洛斯完成計劃。他們當中,有粒子物理學家、理論物理學家、天體物理學家、化學家、數學家以及一名經濟學家和一名核武器工程師。日后正是這些人提出了“6 夸克”、蟲洞和量子泡沫等概念。其中兩人,尤金·威格納和瓦爾·菲奇后來還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
這項研究,促使了人類首次電磁脈沖炸彈的試驗。2014年,由趙又廷、黃渤等人主演的《痞子英雄2:黎明升起》,那顆瞬間讓全香港斷電斷水,陷入一片死寂的EMP炸彈,正是這項技術的科幻版本。
在DARPA內部,最常常聽到的一個詞語是“改變世界”。DARPA的主要責任,是不斷發現從事“未來”研究工作的人才和新思想,并加速向“現在”轉移。其工作重心,不是現有技術的逐步改進,而是技術的革命性創新。
DARPA不從事具體的研究工作,所有的具體研發都外包給斯坦福大學這樣的高校,或者洛克希德·馬丁這樣的防務承包商來完成。DARPA的核心人才,是一支精悍的項目經理團隊。這批項目經理大多數由創新意識極強的優秀科學家組成,他們作為整個項目的指揮中樞,在每個項目體系中擁有絕對權威。
目前DARPA每年雇傭約120名項目經理,每人任期5年左右。實行任期制的目的,是為了源源不斷的引入新鮮的思想和創新活力,杜絕機構的官僚化。這些項目經理,每年負責1000-5000萬美元不等的經費,每人管理著一個或多個項目,在經費支配方面擁有非常高的自主支配權。除了統籌協調研發進度外,還負責與應用方對接,完成產品向軍方的移交。
這種短期任職制度還有一個好處,可以時刻提醒項目經理,必須抓緊有限的時間來完成手中的工作。信息創新辦公室項目經理邁克·沃克說:“感到時間的流失才是核心。這是人們探索未知領域的動力,促使人們提出建議,構建原型及全部!
和所有的創新型組織一樣,DARPA的組織管理極為扁平化?v向分為局長、辦公室主任和項目經理組成的三級垂直管理機構,橫向分為6個技術辦公室、3個專項計劃及技術轉移辦公室,以及7個職能保障辦公室。
DARPA的創意來源十分多元化,除了鼓勵從科幻大片中尋找靈感外,DARPA還會以各種方式向全社會征集創意——包括面向社會舉辦的各類新技術大賽,以及工業日、開放日等活動。除此之外,DARPA還有一批專門合作的智庫,如著名的JASON國防咨詢小組[4]、蘭德智庫,以及各軍種的科學委員會。
研發和咨詢統統外包,DARPA只從事最核心的項目管理和投資工作。這種小核心、大協作的運營模式,讓DARPA得以成為一個高效運作的機構。
軍民融合,是DARPA的另外一大特色。DARPA認為,即便是最具有革命性和希望的新觀念,只有被整個軍隊或全社會投入使用,才能“改變世界!睘榇,DAPAR建立了基于軍事需求引領的軍民協同論證機制。成立了專門的辦公室負責技術轉移。
作為一個擁有特殊地位的準獨立機構,DARPA的匯報機制也十分簡單。創辦之初只需要直接向美國國防部長負責,現在則是向分管研究與工程的國防部副部長報告,不受來自外部的其它任何部門或個人牽制。
這種創新思維超前,高流動、扁平化、小機構的管理模式,也成為日后影響DARPA發展的一把雙刃劍。既讓DARPA得以成為最高效的前瞻科學研究機構之一,也常常因為創新理念過于超前,而導致與各軍種的現實需求產生矛盾,項目受到軍方的阻礙。
過于激進的技術創新、人員流動過快,也給后續的持續發展和技術融合帶來困難。以至于很多技術半途而廢,缺乏后續的推進,日后很難融入現實的商業應用之中。
但是我們無法否認,DARPA的模式在當時獲得了空前的成功。尤其在冷戰期間,成為引領美國科技創新最耀眼的一面旗幟。那些成功孵化出的作品,也一件件從軍方走向民間,從美國走向世界,成為點燃全世界新一輪科技革命的催化劑。
在DARPA的工作動力里,一切都是為了能讓美國“贏得戰爭”。從互聯網到人工智能、機器人的研究,都與戰爭密不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