儲能作為獨立的市場主體進入競爭性電力市場,其價值表現和價格表達之間的矛盾至今未得到有效疏解,無論是國際還是國內,都仍停留在示范和商業項目的挖掘探索階段。儲能是促進新能源、微網發展不可或缺的配角,但并非主角,也正因如此,儲能的政策和產業發展,需要放在電力體制改革的框架內統籌考慮,或者說,儲能的發展也同樣取決于能源結構轉型的程度和電力體制改革的深度。
我國一直嘗試從應用端的規模效應來刺激儲能產業發展,如通過儲能參與輔助服務來培育市場。盡管儲能參與聯合調頻的市場主體地位已經確立,但由于輔助服務市場目前未向用戶側放開,儲能也只能“掛靠”于電源側,靈活性資源的價值沒有得到良好疏導和充分體現。于微網而言,參與輔助服務本應是個很好的機緣,一旦輔助服務市場主體由原來的發電側延伸至電網和用戶側,通過市場形成補償標準,隨著未來可再生能源占比的逐步擴大,微網和儲能的技術優勢也會趨于明顯,盈利空間也會逐步擴大。
從世界范圍內來看,活躍的電力市場為并網型微網提供了“活下去”且“活得好”的必要生存環境。一方面日內劇烈波動的現貨市場價格,可以讓尖峰時段價格數倍于低谷價格,微網的靈活性資源就有了商業化運作的空間;另一方面,就近供電的源網荷儲一體化微網中的電源雖然相對現貨市場中的傳統電源并不具規模效益,但就近供電免去了昂貴且逐年上漲的輸電費用,微網中的各種小規模電源也就有了價格優勢?紤]到可再生能源和儲能的造價成本不斷降低,這類價格優勢可能會進一步放大。
電力系統內新技術的推廣、新商業模式的觸發,都是新業態與新市場化機制的融合。細化到我國需求側響應的現狀,具體到仰仗于分時電價、備用容量機制的微網商業運行模式,亦或廣泛到囊括尖峰電價、現貨市場,以及輔助服務市場的電力市場建設,無論從哪個角度來說,都是基于價格信號產生的積極調整。
新一輪電改之前是電力系統內部的改革,9號文的印發,是電力系統與用戶的共同參與的革新。微網的基因決定了其“多重身份”的特性,不僅需要相關部門根據分布式可再生能源的成本變化及時調整微網的相關策略,也需要從用戶的角度進一步為微網運營模式開辟更為寬松包容的市場環境;同時充分吸取光伏產業和新能源汽車產業政策制定的經驗,避免出現過度的政策依賴性和補貼依賴性,使投資者更好地決策投資風險與收益,激發市場對于微網的接受度和熱情,使微網產業走向常態化發展的良性循環。
微網生態的演進猜想
與“熱鬧”的增量配電改革形成鮮明對比,微網的推進顯得更為低調,投資者也更為冷靜克制。盡管微網的推進少了控股權、資產劃分的博弈,也沒有專項政策支持和政府站臺,但同樣也更需要微網投資者對于微網“跨界”效益的認知,對發輸配售各個環節的理解和把控,以及對未來發展的判斷與期許。
畢竟,微網的發展理念和模式與傳統電網有著天壤之別,能不能順利推進,也不單單取決于能否拿到供電營業許可證;蛟S,不過度解讀微網中“網”的概念,淡化其配電屬性,在多能融合的綜合價值端發力,反而能夠更好地突顯微網的價值與優勢。
“微網在發展中遇到的困難比想象的要多,除了核心技術、成本沒有突破,同時,用戶的接受程度和參與程度也沒有達到預期。即便我們的設施、規劃再高級,用戶始終沒有安全感,從某種程度來說,用戶的接受程度決定了微網能不能繼續往下走!蹦稠椖控撠熑讼蛴浾呓榻B。
長久以來,傳統電網以超成本投資和優質服務的方式培養了用戶對于供電安全和可靠性的依賴,而同樣出于歸屬感和擁有感,將能源系統的生命線出讓給微網運營商,這里不單單是用戶對于供電可靠性和能源安全的隱憂,同時還有用戶基于企業運營年限引發投資風險的顧慮。
以示范效應贏得用戶的青睞,需要微網自身通過多年的摸索形成技術過硬的供電體系,同時識別出有別于傳統電網的優勢,以用戶為導向深挖多能互補的綜合效應,以“增值”換“價值”。同時在電、熱、氣、冷等多種能源范疇形成產業集群,打通設計、投資、運營、工程等專業領域,形成完成的產業鏈條,進一步提升綜合能源服務的精細化、科技化和信息化水平。
“微網涵蓋領域多,技術覆蓋面廣,一個企業很難把微網項目做好,通過多年的示范經驗我們發現,微網業態的長足發展,需要行業的聯合和平臺的整合,在區域內形成溝通和協作,在集中的優勢區域進行聚焦和突破。這也是自己給自己做示范的道理!蹦尺\行多年的微網項目負責人介紹。“聯合分為兩個層面,一方面是能源領域企業形成深度聯合,或共同投資,或信息共享;縱向要形成供貨、設計、建設單位的創新聯合,要尋找把微網作為戰略轉型方向的設計企業形成超緊密連接。微網為他們提供數據和用戶場景,使技術轉化為產品,他們也使我們具備了為用戶提供服務的能力,將各自的長處和資源發揮到極致!
每一輪理念的刷新和新業態的爆發,相較于其表面上的業務重構,在電力產業發展的歷史坐標上,意義來的更為深遠。微網作為資源錯配后重新整合的媒介與平臺,不僅實現了資源綜合利用效益的最大化,同時也為我國制造業指明了方向。
中電聯行環部副主任薛靜告訴記者,目前應用于我國微網的設備和內部終端用電設施的標準還沒有形成統一,在表計、結算等方面還有很多約束條件,這不僅需要在電力系統內部形成統一共識,同時還要打通電、熱、氣等能源領域條塊分割的框架和壁壘,通過提高信息平臺的集成度,實現在線運行、監測、分析的綜合化,進而進一步實現多網融合。微網的意義不僅僅限于新能源的就地消納,還應以示范效應逐步擴大我國的產業技術優勢,帶動建筑業、家用自動化、社區自動化的革新。同時通過技術“走出去”,將成功應用于我國的微網模式輸出至自然資源豐富但電價水平相對較高的“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以及眾多資源匱乏的島國,以技術、裝備占領能源戰略的制高點。
技術創新推陳生態演進,新生事物伴生的監管挑戰同樣不可忽視。面對綜合性、集成度極高的學科,我國的能源監管體系是否能跟得上時代發展的節拍,使在壟斷行業向社會資本開放所綻放的新業態不僅僅是“曇花一現”,或許將成為隱藏在“繁華”背后更為迫切的命題。
某項目業主告訴記者,“我們在做微網綜合能源服務的時候發現了一個新的現象,我把它稱之為‘陷阱’——就是區域性壟斷,F在很多企業都搶著做綜合能源服務商,除了看得見的效益,還有其身后跟隨的壟斷利潤。這和前段時間鬧得沸沸揚揚的P2P是一個道理,如果前期的監管框架沒有打好就貿然去嘗試,而一旦政策頻繁變動,很多項目很快就死了,投資也浪費了,就更不要談什么業態發展了!
通過綜合能源服務,可以實現運營商資源利用的最大化,在人力物力不變的情況下整體效率提升一倍以上,而整體的社會服務、資源成本降低一半。綜合能源服務的壟斷,既有其專業化、系統化、深入化的優勢,特別是對于某一細分行業,能夠將其業務范圍不斷拓寬和延伸;而同樣,壟斷也存在易導致服務質量下降的弊端。在我國電網發展歷史上,也曾經出現過因躉售縣導致的供電服務質量不斷下降,最終被叫停的前車之鑒。
從我國新一輪電改放開低電壓等級增量配網開始,我國電網的發展理念就已經并入了和歐美發展齊驅的軌跡。微網以綜合能源服務為媒介,小微電力市場為形態,不斷彌合電力系統內不同領域間的鴻溝,無論是電網側亦或是電源側,其定位和界面也逐漸模糊,同時每個用戶既是能量的使用者,也是能量的生產者,無論單純將微網看作電網,還是有源負荷都存在一定的監管弊端,其復雜程度也遠遠超越了以往任何一項監管范疇。
據了解,目前我國對于微網的監管體系還停留在對藏區牧民供電的孤網型微網監管水平。而以國外的經驗來看,隨著未來電力市場中現貨市場的推進,很有可能出現并網型微網基于現貨交易價格的“暗箱”。盡管我國的監管水平在近幾年不斷完善和提高,但監管體系仍停留在某一單一層級,對于多種能源混合體系的成本監審、核定還存在一定的滯后性,這也是目前我國條塊分割的能源監管體系遭遇的前所未有的挑戰。
“和傳統電網的監管相比,微網的監管需要更多的成本投入,除了在市場交易層面的監管,還應側重于分布式能源利用效率、微網自平衡能力以及電網調度響應等運行監管。微網自身是高自動化的集成體系,那么監管也可以結合大數據等技術,從外部實現智能化監管!睒I內相關人士建議。
后記
在記者結束調研時,恰逢全國遭遇普遍降溫。隆冬時節萬物蕭瑟,記者卻從一位項目業主篤定的目光中讀出了他對微網給予的熱忱。他裹緊衣領對記者闡述了一番對于微網的理性認知,或許可以更為清晰和冷靜地看待微網在未來能源系統亦或是投資領域的定位和價值。
“現在電力系統越來越完善,越來越趨近于用戶側和需求側,用戶的訴求就是用能成本的降低,從整個市場資源平衡的角度來看,能源價格的下降是必然的。微網的獲利不能簡單地認為是在現有的基礎上再加一等,很有可能是在別人都減一份的情況下,我們通過微網保住了那一部分利益。”
每個示范項目在當下都會有這樣或那樣的短板,但是放在發展的維度來看都有其借鑒的價值;每個新業態從孵化到爆發,都需要遵循技術規律和產業定律,逐步摸索新業態的生長規律。
分布式可再生能源的爆發,儲能從實驗室走向市場,互聯網科技的蓬勃都為微網業態的發展開創了更多場景;新一輪電力體制改革對社會資本放開,能源結構從集中向集中與分散并行,用戶從“傻大笨粗”到“精致小巧”轉型,也為微網開創商業模式打開了更多的想象空間,這些都是經濟社會發展、技術成熟、改革推動的必然趨勢。盡管在當下,必要的配套機制和市場環境并不完善,而微網作為能源轉型和技術革新后的新生事物,無論是投資者、用戶,亦或是政策制定者,都需要更好地研究、消化和接納它,才能使良性業態借著能源變革和互聯的“東風”找尋到觸發其澎湃浪潮的“藍!。
原文:微網“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