掘金光伏
苗連生或許是最早涉足太陽能發電行業的首富。
這位每天必看央視《新聞聯播》和《人民日報》《河北日報》頭版的光伏大佬總能從海量信息中嗅到商機。
1993年,他開始涉足太陽能領域。但彼時,“太陽能”是熱水器的代名詞,他的舉動遭到周圍人的不解。
五年后,苗連生正式成立英利新能源有限公司,并在次年承擔國家高技術產業化示范工程——多晶硅太陽能電池及應用系統示范項目。這是中國首條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多晶硅太陽能產品示范生產線。
另一位較早涉足光伏行業的是靳保芳。
由于在任上曾主導投巨資購買電力指標,為消納電力,1996年,靳保芳在一個偶然的機會接觸到太陽能光伏。
當時河北工業大學有個用“中子嬗變摻雜直拉硅”技術生產單晶硅的項目,產品可用于二極管、集成電路和太陽能發電。
靳保芳說動開發這項技術的負責人任丙彥,他時任河北工業大學半導體材料研究所副所長。利用任丙彥的技術,寧晉縣電力局辦起晶隆半導體廠。
一年后,電力局拿出晶隆半導體廠一半資產,與世界上最大的太陽能硅片供應商——日本松宮半導體技術株式會社,合資建起寧晉松宮半導體有限責任公司。
2002年,中國電力體制改革拉開序幕,原國家電力公司在這場改革中被拆分為兩大電網公司、五大發電公司和四大輔業集團。
改革余波也影響到寧晉縣電力局。次年,電力局實施主輔分離,晶隆廠被改組為河北晶龍實業集團。
不久后,靳保芳卸任電力局。這位自稱“從來不瞎折騰”的企業家,從此開始在光伏領域折騰起來。
另一位折騰進中國光伏圈的企業家來自海外。
在新南威爾士大學太陽能研究中心工作九年后,施正榮開始對未來感到迷茫,他決定回國創業,以掙脫平靜生活的枷鎖。
2000年,一位拎著小挎包和一臺筆記本電腦的37歲中年人帶著技術和40萬美元的啟動資金,在中國內地轉了七八個城市。
每到一個城市,他都會聲稱:“給我800萬美元,我給你做一個世界第一大企業。”
這位常年在海外生活和工作的海歸博士或許不太了解,在中國人骨子里的內斂性格面前,這樣的豪言常被嗤之為“說大話”。
在長達一年的游說后,最終為豪言“買單”的是江蘇省無錫市。
在當地政府主導下,由無錫小天鵝集團、山禾制藥、無錫高新技術風險投資有限公司等8家企業共同融資600萬美元,作為大股東。
而施正榮則以40萬美元現金和價值160萬美元的技術參股,共占25%股份,日后轟動全球光伏產業的尚德太陽能電力有限公司正式成立。
這年年底,中國正式加入WTO,多數產業從此面臨全新的競爭格局。外資紛紛涌入,“狼來了”的哀嚎聲甚囂塵上。
此間,朱共山正醉心于建起一座座熱電廠;李河君起訴發改委,最終拿下總裝機量為300萬千瓦的金安橋水電站;彭小峰抓住反光背心商機,將蘇州柳新實業打造成亞洲最大安全防護用品制造企業。
他們在不同領域完成資本的原始積累,最終在光伏聚首。
不久后,一場新的產業變革到來。這場變革從德國點燃,最終在全球引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