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日開幕、為期三天的第十三屆中國國際核電工業展覽會,現場顯得沒那么熱鬧。不過好消息是,在同期舉行的中國核能可持續發展論壇2019年春季國際高峰論壇上,官方確認時隔三年后中國核電審批將“再重啟”,這讓福島核事故八年來沉寂的核電板塊迎來估值回升的機會。
但不容忽視的是,在全球化石能源價格下行、新能源成本持續下降、電力過剩的背景下,中國核電還面臨著“降成本”的挑戰,產業鏈“補短板”也亟須加快推進。據透露,中國正積極謀劃在核電相對集中的沿海地區建設核燃料產業園;擬在核電相對集中地區新建五個中低水平放射性固體廢物處置場;重點在放射性診療設備等四大領域擴大核技術應用范圍和規模。
時隔三年多“再重啟”
2011年,日本“3·11”大地震誘發福島核電站發生核泄漏事故,此后國際上關于核電發展路徑的討論從未停止,核電審批也歷經了“叫停”、“放緩”、“重啟”等起伏。
中國2012年12月才核準江蘇田灣核電二期工程,此后兩年多再無新項目獲批。直到2015年底,國務院常務會議核準共包含四臺核電機組的廣西防城港紅沙核電二期工程“華龍一號”三代核電技術示范機組,以及江蘇連云港田灣核電站擴建工程項目,但之后又是三年多的“零審批”狀態。
論壇上最新發布的《中國核能發展報告2019》顯示,截至2018年底,全球在運機組454臺,總裝機容量超過4億千瓦。在建核電機組54臺,總裝機容量5501.3萬千瓦。其中,中國大陸在運核電機組45臺,裝機容量4590萬千瓦,位列全球第三;在建核電機組11臺,裝機容量1218萬千瓦,規模世界第一。
今年3月18日,生態環境部公示當天受理的《福建漳州核電廠1、2號機組環境影響報告書(建造階段)》、《中廣核廣東太平嶺核電廠一期工程環境影響報告書(建造階段)》,兩份環境影響評價文件顯示,漳州核電1號機組和太平嶺核電1號機組計劃于2019年6月開工。
這被外界解讀為核電開閘的明確信號,引起市場廣泛關注。而4月1日,生態環境部副部長、國家核安全局局長劉華確認,中國將在確保安全前提下,繼續發展核電。今年會有核電項目陸續開工建設。
據了解,上述太平嶺和漳州兩個項目都將采用自主三代核電技術“華龍一號”,這也將是中核集團和中廣核“華龍一號”技術融合后的首批項目。據中國核能行業協會理事長余劍鋒介紹,我國自主三代核電“華龍一號”正在順利推進,全球首堆福清核電5、6號機組,海外首堆巴基斯坦卡拉奇K2、K3項目,有望按計劃或提前建成投產。在四代核電創新領域,中國加快實施高溫氣冷堆國家科技重大專項,高溫氣冷堆示范工程已經進入安裝調試的最后階段,明年上半年將建成投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