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上海的底氣與格局
當迫切需要中國的特斯拉,終于喜笑顏開地敲開了上海的大門。
上海為什么要“開門迎遠客”?
要回答這一問題,就要系統性的分析特斯拉在華建廠,能夠給上海帶來什么。
從稅收方面來看。汽車一直是地方政府的納稅大戶。近年來,各地爭相引資建設新能源汽車廠,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出于這個原因。
的確,外資車企對于上海地方稅收的貢獻度很大。
根據上海市商務委和市外商投資協會聯合發布的“2017年度上海市外商投資企業百強榜”,在“外資納稅總額”一欄的排行榜上,上汽大眾汽車有限公司、保時捷(中國)汽車銷售有限公司、上汽通用汽車有限公司三家車企分列前三名。
前十榜單中還有捷豹路虎(中國)投資有限公司、瑪莎拉蒂(中國)汽車貿易有限公司、沃爾沃汽車銷售(上海)有限公司,外商車企占據了前十名中的6個席位。
而根據特斯拉向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提交的申報文件顯示,特斯拉就其上海工廠的土地使用權,與上海市政府簽訂了為期50年的經營租賃協議。
協議安排,特斯拉需要在未來5年內完成對上述工廠140.8億元(約合20.3億美元)的投資。同時,從2023年底開始,特斯拉上海工廠每年須上繳22.3億元(約合3.23億美元)的稅收。
但如果說,上海僅僅是為了這22億元的稅收才“開門迎客”的,未免把上海的格局看小了。
何況有上汽大眾、上汽通用這些年度納稅額超百億的“大戶”在,特斯拉的到來只能說是錦上添花。
帶動本地汽車上下游產業鏈發展完善甚至降本雖然也是原因之一,但僅憑特斯拉一家企業的規模銷量,短時間內見效恐怕并不容易。
既然如此,上海到底看中了特斯拉什么呢?
這就要從特斯拉與一般制造類企業的不同點說起。
首先,特斯拉作為汽車業的“黑馬”,更是全球創新型企業的標桿。盡管在某些領域,特斯拉過于超前和大膽的理念、技術和實踐做法遭到了一些非議,也的確存在著諸如技術、性能、安全等問題。
但毋庸置疑的是,無論是大量先進的技術理念,還是其特立獨行、大膽創新的企業精神,特斯拉的成功都是值得業內外人士深思。
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美洲與大洋洲研究所副所長周密就認為,特斯拉此次來滬獨資建廠,是更偏向技術和資本密集型的投資。這與多年前一些外資企業來華,僅僅只為尋求更低的要素成本、更加寬松的政策環境、甚至是限制更少的環保條例是大不一樣的。
相對應地,接手這類企業的城市,其收獲也會是極為不同的。
且不論傳說中擁有“最先進的汽車生產線”、被譽為“自動化程度最高”的特斯拉超級工廠,會給上海帶去多少發展全自動生產和智能生產線的經驗;
以及特斯拉獨特的電池組設計、“直營店+訂單生產”的銷售模式、智能化的駕乘體驗……這些開創性的技術和理念,能與在上海集聚的傳統汽車制造業、高科技產業、互聯網企業等產生多少深層化學反應,從而進一步激發整個城市的創新活力;
最重要的一點是,特斯拉的到來,樹立了一個外商來華投資的新標桿,并很有可能推動或刺激更多走在科技前沿領域的、有著創新理念與熱情的跨國企業來滬扎根。
而這樣的愿景與上海目前的城市定位是極度契合的。
當前,上海正在加速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如何建設?用上海市委書記李強的話來說,就是要“著力增強創新策源能力、提升創新濃度。”
“高濃度的創新”需要大批國內外創新型企業和優秀人才的加入。為此,上海近年來不僅積極發展和吸引代表未來方向的新興產業,還著眼于在更廣的領域、更大的范圍、更高的層次為全球創新創業者搭建施展才華的舞臺,為實現全球創新資源的集聚創造條件。
今年3月,上海市人民政府發布了《關于進一步深化科技體制機制改革 增強科技創新中心策源能力的意見》(簡稱上海科改“25條”),其中就提出要“支持外資機構在滬開展科技創新活動”。
具體到汽車領域,上海,這個見證了中國轎車產業起步并發展壯大的城市,這個35年前還不被全球頂級車企看好的轎車市場,現如今已經成為國內外優質車企和先進技術聚集和發展的沃土,吸引著一批又一批的汽車夢想家,在這里創業、做夢、奮斗和扎根。
作為全國汽車重鎮,上海目前正在以新能源汽車及智能網聯汽車為突破口,打造世界級汽車產業集群。
在上海汽車產業中心地區——嘉定,曾經讓德國高管面對舊廠房憂心不已的安亭,已經成為工信部批準同意的國內首個國家級的“智能網聯汽車試點示范區”,目前累計為40多家國內外企業提供460余天次、超過5000小時的測試服務。
可見,以智能化、電動化起家的特斯拉,與上海汽車產業的發展定位是吻合的,車與城、企業與產業之間的創新互動,畢竟起到相互促進的作用。
當然,特斯拉身上并非沒有問題和弊端。相反,它給汽車行業監管都帶去了不少難題。
比如,特斯拉自動駕駛功能的安全問題、對消費者駕車數據的使用問題、電池安全問題……等等。而在這些前沿領域,創新者和管理者都是“新人”,各國的技術手段、法律法規和政策條例幾乎都不甚成熟,存在著大量的空白或漏洞。
但對于一座有心的城市來說,這些問題同樣也可能轉化為寶貴的經驗,甚至為樹立新的行業標準或政策法規提供啟示,推動整個行業走向規范和成熟。這需要地方和企業的共同努力,而不僅僅局限于“一己之利”的狹隘格局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