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日,《中國企業家》雜志社推出“疫情對你的企業影響有多大”調查。短短10天,我們通過電話訪談、線上問卷等方式,共調查全國各地1002家企業。在對千家企業調查情況進行分析時,我們發現了疫情影響下的10個“二八現象”。
“二八現象”之一:受訪企業中民營企業占8成以上,其他性質企業占將近2成。這與民營企業對《中國企業家》雜志的長期信任有關,也與民營經濟在中國經濟中“五六七八九”的貢獻程度相契合,同時也說明民營企業對疫情更加敏感,更希望通過公開渠道表達自身訴求。
“二八現象”之二:受訪企業中員工規模在200人以內的中小微企業占8成,200人以上的企業僅占2成。這一方面說明中國企業群體中200人以內的中小微企業在數量上處于絕對主體地位,另一方面也說明200人以內的中小微企業在疫情中承壓最大,呼吁支持、爭取救濟的愿望最迫切。在向上通路不多的情況下,更依賴公開渠道。
“二八現象”之三:受訪企業中實體經濟占8成左右。在《中國企業家》以往歷次調查中,實體企業的線上調查參與度都低于互聯網企業,但此次實體經濟參與度遠遠高于以往,說明實體經濟受疫情沖擊嚴重,對疫情防控、恢復生產、政策幫扶等措施高度關注,也希望通過媒體反映自己的關切,引起輿論和有關部門關注。
“二八現象”之四:8成以上受訪對象認為制造業、線下消費等實體經濟在疫情中受影響最大,其中制造業入選比例最高。說明評估疫情對經濟影響時,人們最關心的是制造業。畢竟制造業是經濟之本,與許多行業包括電商等線上產業,一損俱損、一榮俱榮。從電話訪談和記者采訪來看,以制造業、線下服務業為代表的實體經濟遭受疫情沖擊最大。
“二八現象”之五:預計遭受較大損失、會出現虧損的企業中,200人以內的中小微企業占8成,200人以上的企業僅占2成左右。這說明疫情有可能把一批原本舉步維艱的小微企業直接推到虧損乃至死亡的邊緣,規模較大的企業,抵御疫情這種不可抗力風險的能力也相對越強。
“二八現象”之六:近8成企業認為這次新冠肺炎疫情影響比2003年SARS影響更嚴重,2成左右的企業持相反觀點。這說明兩點:一是在疫情拐點尚未出現、特別是全面復工時間尚不確定時,大部分企業的短期預期比較悲觀;二是由于此次疫情波及面大過2003年SARS,大多企業判斷疫情影響經濟的深度和廣度大概率超過2003年的SARS。
“二八現象”之七:8成以上的受訪企業把當下面臨最大的困難歸結到企業自身經營上,主要因素包括市場需求下降、客戶流失、貸款融資困難和招工難;只有2成左右的企業認為最大的困難來自于上下游產業鏈和物流等企業外因素。這一方面說明中小微企業習慣于眼光向內,遇到困難首先從自身尋找問題,另一方面也說明中小微企業受資源整合能力等所限,解困之道也更多地依靠自身努力。
“二八現象”之八:8成企業已經積極展開自救,一半以上企業表示將第一時間爭取恢復生產,三成以上企業表示要加快向線上轉型、加快數字化改造。這說明企業家面對疫情總體上心態積極,一方面不等不靠,自力更生渡難關,另一方面百折不撓,變疫情壓力為動力,努力線上轉型。由于此次疫情對線下產業影響嚴重,實體經濟數字化、智能化步伐將明顯加快。
“二八現象”之九:8成企業希望能夠“減稅減租增資增貸”,這說明企業既需要宏觀政策刺激經濟恢復信心,更需要真金白銀支持來直接降低成本。連日來,國務院各部委及地方政府出臺了許多支持企業發展政策措施,訪談中,企業家們更希望支持政策要實要細,比如,免收或緩交停工期社保、減免租金、提供抗疫專項貸款等方面。
“二八現象”之十:有近2成企業表示將采取裁員降薪措施來渡過難關。若疫情影響持續、幫扶不力,中小微企業有可能出現一定比例的關停甚至倒閉。中小微企業原本生存壓力大,抗風險能力低,裁員降薪最先影響的多是低收入人群,這一點必須引起高度重視。疫情沖擊之下,政府、企業和員工必須攜起手來,共克時艱。
以下為詳細的調查數據和分析:
樣本畫像:民營企業、中小微企業、實體企業均占8成
調查采用隨機電話訪談和線上問卷的方式展開,受訪企業樣本并沒有進行人為設定。在參與調研的1002家企業中,民營企業占到了85.6%,國企占4.5%,外企占2.8%,其他性質的企業占7.1%。
從員工規模來看,58.8%的受訪企業員工人數在50以內,20.9%的受訪企業人數在50-200人,200人以上的受訪企業占20.3%。
從企業持續經營時間來看,成立10年以內的企業占64.7%,10-20年的占22.8%,20年以上的占到12.5%。
從行業分類來看,制造業企業占22.2%,占比最高;線下消費企業占14.5%,互聯網企業占9.5%,教育企業占8.0%;其他主要來自房地產(4.6%)、醫療健康(4.6%)、旅游(4.4%)、農牧行業(1.8%)、廣告會展(1.5%)、建筑(1.3%)和交通物流(1.2%)等。總體上來自實體經濟的企業占比近8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