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 面臨的形勢與下一步工作
近年來,我國儲能應用呈現多種新態勢:
(1)電力儲能系統裝機容量大幅度提升。在儲能形式上,以鋰離子電池和鉛炭電池儲能成為主力。在設備形態上,所安裝的預制艙式儲能裝置數量超過廠房式儲能裝置。
(2)電網側儲能發展迅速,國調和多個省調部門對儲能系統尤為關注,并嘗試將儲能系統納入到為可調度元件,從而對儲能系統(電站)的接入試驗、監控、調度等標準提出新要求。
(3)儲能電站安全問題頻出,國內外鋰離子電池儲能系統(電站)發生多起火災事故,引發各界對儲能系統安全問題的重視。
(4)新型儲能技術迅速發展,“十三五”期間,已經完成立項的包括新型儲能器件、100MWh新型鋰離子電池、壓縮空氣儲能系統、全釩液流電池系統、MW級飛輪以及動力電池規模化梯次利用等多個項目重點研發計劃。國際方面,氫儲能和儲熱技術相關研究投入力度加強。儲能應用新態勢,需要圍繞新態勢做出標準體系的調整,以適應并反過來推動儲能技術的發展。
儲能標準建設與推廣面臨以下挑戰:
(1)原有的技術標準難以滿足新形勢下的應用需求。技術指標不斷提升;發電側、電網側及客戶側等儲能應用模式和要求存在較大差異;儲能安全性能及管控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儲能全壽命周期內后程階段的應用管控標準缺失;新型儲能技術不斷發展。
(2)涉及儲能標準核心內容及關鍵參數的編制難度大。可參照的國外標準或其他領域的標準越來越少;儲能裝備技術迭代和技術升級速度,而編制標準需要一定周期;技術儲備不足,需要深入開展專項研究;需要科學凝練應用實踐;需要深入開展技術實證。
(3)標準應用推廣面臨困難。標準應用組織體系和要求不夠有力,例如電化學儲能應用方對儲能和電動汽車應用的技術要求區別認識不足;儲能工程實施周期短,而產品的檢測和認證周期長。
結合儲能技術發展和實際應用,下一步開展以下工作:
(1)加強與主管單位、相關標委會的溝通協調。接受國標委、能源局、中電聯等主管單位指導,積極與全國電網運行與控制標委會以及各類電池標委會溝通協調,厘清標準編制界面,減少標準交叉重復,同時保障關鍵技術指標協調一致。
(2)持續完善電力儲能標準體系。根據儲能技術的發展和新形勢下的應用需求,滾動修訂電力儲能標準體系,指導儲能領域標準制修訂工作。
(3)加強重點領域標準編制。在儲能電站安全方面,開展《電化學儲能電站安全技術導則》《電化學儲能電站應急預案編制導則》等標準的編制;在梯次利用方面,繼續開展《電力儲能用梯次利用鋰離子電池系統技術導則》《電力儲能用鋰離子梯次利用動力電池再退役技術條件》等標準的編制;在預制艙式儲能領域,開展《預制艙式電化學儲能系統技術規范》《預制艙式儲能系統接入電網測試規程》等標準的編制;完善儲能并網測試類標準,開展《電化學儲能電站建模導則》《電化學儲能電站并網性能評價方法》《用戶側儲能系統接入電網技術規定》等標準的編制;兼顧其他形式儲能技術發展,開展《壓縮空氣儲能電站設計規范》《電力系統用飛輪儲能系統》《電力儲能用氫儲能系統》等標準的制定。
(4)加快推進儲能標準應用。持續推進標準宣貫,更多應用方和廠家都認識到采信儲能技術標準的必要和好處。建設國家級的儲能檢測實驗基地,完善的試驗檢測資質,開展儲能系統設備以及并網的全體系試驗檢測與認證綜合試驗評價。
(5)積極參與儲能標準國際化工作。加強IEC TC120中國專家力量,加強國際標準化人才的培養力度,為國際標準化工作的順利開展提供人才支撐;積極開展牽頭及參與標準的專題研究,有力支撐標準的制修訂工作;發揮中國專家的核心作用,提高國際影響力和話語權。
(6)加強標準制定的基礎研究工作。結合國家、地方、企業相關科研項目,深入開展儲能系統全壽命周期性能演變規律、儲能載體安全與消防等基礎問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