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記者從多個信源獲悉,中國政府已把氫定位為新的能源品種,將大力推動氫能發展,由多個部委參與的中國氫能發展整體規劃正在制定之中。“中國氫能產業頂層設計呼之欲出。”國際氫能協會副主席、清華大學教授毛宗強對《財經》記者說,由于既有利益格局較為復雜,船大難掉頭,所以氫能的整體規劃制定一定要謹慎,步伐不宜太快。氫能被視
《財經》記者從多個信源獲悉,中國政府已把氫定位為新的能源品種,將大力推動氫能發展,由多個部委參與的中國氫能發展整體規劃正在制定之中。
“中國氫能產業頂層設計呼之欲出。”國際氫能協會副主席、清華大學教授毛宗強對《財經》記者說,由于既有利益格局較為復雜,船大難掉頭,所以氫能的整體規劃制定一定要謹慎,步伐不宜太快。
氫能被視為21世紀的終極能源,歐美日韓正以空前力度推動氫能發展,中國作為全球最大的制氫國,如何舉措全球矚目。
全球以及中國的氫能發展規劃均著眼于提高氫能消費量,并逐步將制氫渠道由化石能源為主轉變為以可再生能源為主。中國2018年氫氣產量約2100萬噸,占全球總產量的比例超過30%。目前全球氫氣產量里,90%以上來源于煤炭、天然氣等化石能源制氫。
歐盟的氫能發展規劃提出要大力發展可再生能源制氫(綠氫),在2030年-2050年實現可再生能源制氫的大規模商業化。多位氫能權威人士認為,中國將走與歐盟不同的路徑,可再生能源制氫是長遠發展方向,中期內中國仍將以化石能源制氫為主,并配以碳捕集相關設施。
在中國氫能產業發展規劃發布之前,已有30多個省市級的氫能發展規劃出臺。多位接受《財經》記者采訪的業內人士認為,地方氫能發展規劃勢頭過熱,要警惕重復浪費,避免低效發展。
哈佛大學肯尼迪學院今年7月發布的研報《中國的氫經濟來了嗎?改變游戲規則的機會》認為,如果中國能夠將其制造業和政策力量投入到氫能事業中,這將真正改變游戲規則,在全世界產生連鎖效應。
1. 中國側重化石能源制氫
氫氣曾長期被視為一種工業氣體,近兩年氫氣才開始被更多地看成能源產品,中國政府也從2019年開始提高了對氫能的重視。2019年,氫燃料電池首次被納入《政府工作報告》;2020年,氫能被納入《能源法》征求意見稿。但氫能產業發展的頂層規劃至今未出臺。
多個發達國家以及歐盟均已發布了氫能發展頂層設計。新冠疫情暴發以來,德國等國將氫能視為振興經濟的重要手段,刺激中國加快出臺氫能產業頂層設計。
據《財經》記者了解,中國政府早在新冠疫情暴發之前,就著手制定氫能發展頂層設計,由多部委參與。
不愿具名的業內人士對《財經》記者說,中國氫能發展的整體戰略規劃預計將覆蓋氫能全產業鏈,對制、儲、運、用各個環節作出規劃。“但即使發布頂層設計,中國氫能發展也不可能一蹴而就。針對下游市場的補貼政策對支持氫能發展更實際。”
氫能頂層設計的意義更多在于將全產業鏈、全國的資源形成合力。氫能產業鏈包括上游制氫、中游儲運氫,以及下游的氫燃料電池車和加氫站等。中國氫能產業鏈多個環節與國際先進水平存在技術差距,例如,國產車載儲氫罐目前還不能完全工程化,相關設備需要進口;技術難度相對較低的加氫機,目前也主要依賴進口。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工程院原副院長干勇7月24日在中石化集團舉辦的氫能發展戰略研討會上表示,全球氫能競爭中中國還沒有占據優勢,核心材料、零部件、裝備重大工程等方面存在不少問題。如果粵港澳、長三角、京津冀等形成全國一盤棋,就可以達到效率高、成本低的效果,否則氫能產業很難成氣候。
制氫路徑是各國氫能頂層設計里首要考慮的因素。歐盟激進反對化石能源制氫,目標是大幅降低可再生能源制氫成本,到2030年以后實現綠氫大規模商業化應用。中國則謹慎對待可再生能源制氫,化石能源制氫在中短期內仍將是主流路徑。
萬聯證券研究所2020年1月發布的報告顯示,中國的氫能源結構里,煤制氫占比62%,天然氣制氫占19%,可再生能源電解水制氫僅占1%。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礦業大學教授彭蘇萍認為,2025年之前,化石能源制氫將是中國最主要的制氫路徑。2050年以后,隨著可再生能源的發展,化石能源制氫就將退居次席。也就是說,化石能源制氫+CCUS(碳捕獲、利用與封存技術)是中國氫能產業近20年里首要考慮的路徑,有的地方可以因地制宜,比如海南。
國際咨詢公司埃信華邁(IHS Markit)天然氣研究與分析高級總監楊珍妮對《財經》記者表示,歐洲具有大力發展綠氫的條件,德國是全球電解制氫領域的領導者,其電解水制氫裝機容量占全球的45%,歐洲其他地區則擁有另外的28%。而且歐盟擁有密集的電力和天然氣基礎設施等有利條件,這使其他國家無法直接復制歐盟的制氫路線。
在中國的國家中長期科技規劃里,氫能戰略于2003年首次出現。當時爭議較大,業界認為氫能不具有現實意義,“十二五”和“十三五”期間,氫燃料電池獲得重點支持。
中國科學院院士、清華大學教授歐陽明高在上述氫能發展戰略研討會上表示,氫能產業在過去20年都很受重視,現在正在醞釀“十四五”氫能支持政策,燃料電池仍是氫能發展重點,有可能還會單獨出一項氫燃料電池的支持政策。
2. 各地掀起氫能熱潮
在中國氫能產業頂層設計發布之前,地方政府已經對氫能產業熱情高漲,氫能扶持政策紛紛出臺。
據《財經》記者不完全統計,自2018年1月武漢市出臺首例《氫能產業發展規劃方案》以來,蘇州、佛山、長治、六安、白城、濰坊、張家口等近40個城市先后出臺氫能產業發展規劃與支持政策,規劃的氫燃料電池電堆總產能超過3000兆瓦,燃料電池汽車產能總計超過10萬輛。
“地方政府的積極性非常高。有的是沒有趕上動力電池的發展紅利,想在新領域獲得突破。有的是取得了動力電池發展成果,也想在氫能領域有所收獲。”一位氫燃料電池企業負責人向《財經》記者表示。
氫能產業的資本投資也呈現升溫趨勢。氫云鏈數據顯示,2020年1月-7月,中國氫能產業名義總投資超過1300億元,同比增長超30%,其中有5個項目投資達到百億級別,2019年同期僅有兩起。
目前,中國已形成以北上廣為中心的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三大氫能產業集群,并逐步向周圍地區輻射。
“受制于核心技術,很多地方大規模搞氫能產業園并不合適。”清華大學汽車工程系副研究員邱斌告訴《財經》記者,在現有的技術條件下,做一些小規模或適中規模的示范項目更為可行。
氫能產業受地理區位的限制很大,既要臨近氫源地降低物流儲運成本,又要有相當規模的市場使其具有匹敵其他能源的性價比。
在眾多地方氫能試點項目中,京津冀地區依托地理區位,走在全國前列。借助被確定為全國第一個再生能源示范區和“2022年冬奧會”舉辦的東風,張家口全面布局氫能產業,打造包括可再生能源制氫、氫燃料電池生產、氫燃料電池汽車應用于一體的全國首個全產業鏈氫能源生產應用基地。張家口計劃到2021年,實現氫能及相關產業累計產值60億元,到2035年達到1700億元。
北京市經信局也在9月8日發布《北京市氫燃料電池汽車產業發展規劃(2020-2025年)》,提出2025年前,培育5家-10家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氫燃料電池汽車產業鏈龍頭企業,力爭實現氫燃料電池汽車累計推廣量突破1萬輛,氫燃料電池汽車全產業鏈累計產值突破240億元。同日,大興國際氫能示范區揭牌。
“氫能是一個非常考驗地方財政實力的產業,一旦開始補貼,就要做好長期打算,充分考量風險。”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信息部副部長景春梅提醒說, “發展氫能不能像之前一樣運動式地一哄而上,然后造成產能過剩和產業趨同,最后留下一堆爛尾工程。”
作者:徐沛宇、李斯洋 來源:《財經》雜志
責任編輯:jianp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