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上半年,“最后一公里”出現了一個新變化:光儲和風儲開始被寫入政策,并有望成為大型清潔能源基地的“標配”。
不久前,福建省九地市公布了2020年上半年GDP數據,在7個GDP增速實現正增長的城市中,經濟體量第二小的寧德市首次躋身GDP增速第一。
很多人認為,GDP增速的快速提升,得益于寧德市本地企業、鋰電池龍頭“寧德時代”的業績貢獻。
的確,在中國不少地方,儲能都貢獻了可觀的GDP。然而,這只是儲能產業助力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一個方面。
今天,身在安徽金寨的貧困戶,已經不需要遠赴外地打工,他們只要通過參與當地抽水蓄能電站的建設,或參與電站的后勤輔助工作,就能獲得一份穩定的收入。
身在青海的光伏運營人員,無需費力監控數據,他們只要登錄基于“區塊鏈+共享儲能”技術建立的大數據平臺,就不僅可以輕松查詢電站發電收益,而且能管理分配這些收益。
身在四川或陜西的農戶們,也不用發愁自家農產品的銷路。他們只要打開一部智能手機,連上直播,就能把新鮮的產品推銷給千里之外、同樣手持手機的買家。
上面這些真實的場景,正是在過去幾年中,儲能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支撐”。
打造“綠色銀行”
提到儲能,很多人的第一反應是類似大型集裝箱的電化學儲能。這些“集裝箱”大都在2018年后出現,由于國內電網側儲能的啟動,電化學儲能也出現了爆發式增長。
但增速快并不意味著體量大。截至2020年6月,電化學儲能在儲能總裝機中占比僅為5.6%,剩下的94.4%包括抽水蓄能、飛輪儲能、壓縮空氣儲能、熔融鹽儲能等。其中,抽水蓄能占比最大、經濟性好,因此很早就被用于扶貧。位于安徽金寨的抽水蓄能項目就是典型的扶貧項目。
2012年6月,我國根據安徽金寨的實際困難和發展瓶頸,作出了集中精力、重點幫扶金寨縣實施“5+1”扶貧項目的決定。其中的“1”,即建設金寨抽水蓄能電站項目。
2015年脫貧攻堅戰打響之后,“抽水蓄能”多次出現在扶貧文件中。
先是在2016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加大脫貧攻堅力度支持革命老區開發建設的指導意見》中,就提出支持老區發展生物質能、天然氣、農村小水電等清潔能源,加快規劃建設一批抽水蓄能電站。
而后的2018年,國家能源局印發了《進一步支持貧困地區能源發展助推脫貧攻堅行動方案(2018-2020年)》。其中明確指出,要加快建設安徽金寨、陜西鎮安等抽水蓄能電站項目。
在這份文件出臺時,金寨抽水蓄能項目已經正式開建一年。盡管開工時間不長,但工程對扶貧的作用已經顯現。
抽水蓄能電站需要巨大的落差,因此項目大多建設在山區。為了便于電站建設,工程首先要進行大量的基礎建設,如開鑿隧道、改擴建關聯道路,以改善電站周邊地區的對外交通條件,便于后期工程推進。
基礎建設最需要人力,從2017年開工后,金寨當地的富余勞動力就獲得了在家門口就業的機會。此外,庫區道路等基礎設施的優化,也推動了農產品加工等傳統產業的發展,讓當地居民增收成為現實。
很多人會把水電稱為“綠色銀行”,這類工程盡管前期投資大,可一旦建成,將為當地提供可持續的收益。當下,金寨項目尚未完全竣工,但它作為“綠色銀行”的前景被多方看好。
從發電收益看,抽蓄電站是典型的重資產項目,前期投資大,但維護成本低。根據國內現行會計和稅收政策,抽蓄電站廠房大壩可使用100年,一旦40年的折舊計提完畢,電站仍能運轉,為當地帶來可持續的利潤,長期造福地方經濟。
從周邊收益看,山水兼備的抽蓄電站風景宜人,往往更吸引游客。而當地旅游業形成后,則可以以點帶面,催生出更大、更多的消費需求。
作者:張越月 來源:能源評論
責任編輯:jianp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