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上半年,“最后一公里”出現了一個新變化:光儲和風儲開始被寫入政策,并有望成為大型清潔能源基地的“標配”。
用好“最后一公里”
除了“綠色銀行”,儲能還有一個稱呼:可再生能源的“最后一公里”。
眾所周知,風能和太陽能具有波動性和間歇性的特點,而儲能可以減少可再生能源波動對電網的影響,促進可再生能源大規模接入和消納。因此,它被稱為推進能源變革“最后一公里”的技術。
當下,無論是分布式項目還是集中式項目,儲能已經成為電站配套建設的一部分。
在中東部一些貧困村,光伏扶貧項目會配備一定比例的抽水蓄能,這樣做的意義在于,提高新能源利用率,增加發電量,切實提高電費收入,讓扶貧項目最大程度發揮應有的作用。
在西部新能源發電基地,儲能與新能源的組合則采取了全新的模式,如在青海魯能海西州采用的“共享儲能”交易模式。這種模式既可為電源、用戶自身提供服務,又可以靈活調整運營模式,實現全網共享儲能,增加了自身的利用率,提升了節能減排的效果。
2020年上半年,“最后一公里”出現了一個新變化:光儲和風儲開始被寫入政策,并有望成為大型清潔能源基地的“標配”。
從3月開始,青海、山東、山西、內蒙古等多個省份在其《2020年風電、光伏發電項目的建設方案和申報要求》等文件中,明確鼓勵“新能源電站配置儲能”。一些地方出臺了可再生能源配套儲能的支持政策,如對按比例配置儲能的可再生能源場站給予優先并網、增加發電小時數等激勵措施。
隨后,一批新能源項目開始招標建設配套儲能設施。據不完全統計,截至2020年8月底,已經有超過20個“光伏+儲能”項目進入招標及建設階段。這意味著,新能源項目開發,或將由傳統單一開發模式向“風光儲”多能互補、打捆外送的方式轉變。
有業內人士指出,從目前的成本上看,“新能源+儲能”或許并非最經濟的手段,但它卻是一種解決新能源消納難題、使電力系統運行更加安全的途徑。
安全是小康社會的前提,能源系統安全則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根基。在2020年全國“兩會”政府工作報告中,“保能源安全”成為“六!敝。未來,隨著更多新能源落地,電力系統面臨新的變化,保證能源結構安全就顯得更為重要。因此,儲能需要更靈活地調節資源,支撐能源系統,不在“最后一公里”留下遺憾。
推動“治理”變“智理”
習近平總書記曾在多種場合強調一句話:“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也就是說,能否實現全面小康,不僅要看經濟體量是否增長,還要關注農村老百姓生活是否發生好的改變。對于這部分群體,需要改變的是觀念和思路。
扶貧必扶智。過去幾年,隨著手機在農村地區的普及,各種知識、技術和思路,通過小小的屏幕傳遞給廣大農戶,提高了他們改變貧困現狀的信心、能力和手段,讓他們在產業發展實踐中提升“造血功能”,切斷貧困的“代際傳遞”。
今天,在農戶們使用“互聯網+”技術完成直播賣貨、登錄平臺分享種植經驗、上線組團討論村務的時候,他們或許并不知道,這些平臺和網頁的背后,還有若干個數據中心。這些承擔著運算功能的數據中心,離不開鉛酸電池、鋰離子電池和鈉離子電池等儲能組成系統的支撐。
在綜合儲能的助力下,數據中心在各地陸續出現。大數據應用的加速,也讓社會“治理”轉向“智理”。
在河北,中國石油華北油田公司利用油田技術優勢,航拍繪制幫扶村馬村的詳細地圖,并利用大數據分析技術,為村里制作扶貧信息庫和規劃資料庫,為后續的扶貧工作打下了信息化、數據化基礎。在數據信息的支撐下,村里建起了能解決100人就業的扶貧車間,通過整合發展手工業、養殖業帶動就業150余人。
在山西,國網山西省電力公司借助電力大數據,開發了“精準扶貧評價系統”。這個系統可以根據各駐村工作隊報送的數據,得出戶、村、縣、市四級“脫貧指數”!懊撠氈笖怠敝苯臃从沉素毨羧司杖肱c當年脫貧標準指導線之間的差距,幫扶人員通過“脫貧指數”可精準定位存在返貧風險的貧困戶,并對風險等級進行劃分,找準癥結所在。同時,系統通過對幫扶貧困戶用電量的分析,對脫貧狀態進行輔助決策,提升“脫貧指數”判定的精準性。
盡管儲能不會出現在“臺前”,但在大數據應用中不可或缺。在未來,隨著小康社會治理的完善和優化,更多數據中心或將出現,儲能的支撐作用必將越來越關鍵。
作者:張越月 來源:能源評論
責任編輯:jianp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