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出首富,首富多末路。過去二十年,光伏產業的躁動與癲狂恐怕沒有一個行業能夠匹敵。群雄逐鹿,你方唱罷我登場,浮生奔忙,盛席華宴終散場。一眾賭性十足的初代光伏大佬的結局令人唏噓,或流亡海外,或閑云野鶴,或鋃鐺入獄。總之,他們都隨著產業的潮起潮落被洗了出去。活下來的是鳳毛麟角,注定要在能源大革命的時代留下濃墨重彩的
2004 年是光伏產業的一個重要轉折點,歐洲加大補貼點燃了產業界的熱情,施正榮、彭小峰、苗連生等早期光伏企業家攜手登上歷史的舞臺,在資本的加持下大放異彩,而他們無一例外的倒向了多晶硅。
另一邊,從半導體轉行光伏的李振國也有點摸不著頭腦,正當他搖擺之際," 貴人 " 來了。
2006 年,鐘寶申加入隆基,第一件事就是確立思想路線,明確光伏的服務本質就是度電成本的不斷降低,后來這成為隆基一路前行的革命綱領。在此基礎上,研究團隊進一步進行了充分的論證,通過對技術終局的推演得出一個結論:單晶硅最終將具備度電成本優勢。
事后來看,這無疑是隆基發展歷史上的 " 遵義會議 "。
革命綱領有了,下一步就是如何做。
僅憑單一環節降成本,單晶根本無法扭轉局勢,隆基從一開始就認識到了這一點,于是公司要引領從硅棒端到電池端幾乎整個產業鏈的技術變革。
在硅棒環節,單晶拉晶與多晶鑄錠生產成本的差異主要是單爐投料量較低造成的。隆基通過 RCZ 技術實現了大裝料、高拉速和多次拉晶,大幅降低了單晶硅棒的生產成本(過去十年,RCZ 技術使得硅棒拉晶成本下降了約 80%)。
在切片環節,隆基聯合產業鏈上的公司打破了金剛線切割技術的海外壟斷,并率先將這一技術投入使用,極大的降低了切片成本(2011 年至今,單晶切片成本下降了超 80%)。
2014 年,隆基通過收購樂葉光伏進軍電池片環節,并率先使用 PERC 技術路線,進一步拉大了單晶和多晶的效率差距。此舉更重要的意義在于徹底打通了單晶產業鏈,為后來單晶的全面逆襲奠定了基礎。
也就是在這一年,單晶硅的全產業鏈成本優勢顯著高于多晶硅,相同條件下,單晶的度電成本比多晶低 5%-10%,而發電效率則要高 5% 左右。
到 2018 年,單晶硅在光伏市場的占有率已經達到 56%,正式反超多晶硅,而作為一手操刀單晶硅降成本的隆基也自然而然的加冕王冠。
光伏究其本質是一個成本驅動的行業,技術、工藝、規模等方方面面引起的效率提升和成本降低,最后都將積累成綜合性優勢,成為企業活下去的生命線。
自 2007 年至今,隆基的營收僅在 2012 年行業遭遇歐美 " 雙反 " 時出現過一次下滑,其余時間均保持增長,就連 2018 年的 "531" 新政也沒能讓公司停下腳步。而在時間的平行線上,賽維、英利、漢能、無錫尚德等一眾同仁已經相繼退出了江湖。
隆基很幸運,在入行時就抓住了產業發展的主要矛盾,并將這一原則貫徹到底,引領全產業鏈降成本。
入門正,這是隆基成功的基礎,但管理層的篤定和堅持更加難能可貴。就像李東生所說的那樣:" 做企業,最難的不是選擇,而是選擇之后的堅持。"
孤獨感往往在對比中被放大,早期押注多晶硅的同行紛紛成了首富,而李振國和鐘寶申卻選擇在另一條未知的道路上埋頭鉆研。
作者:文雨 來源:市值觀察
責任編輯: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