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王永中,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國際政治經濟學院教授)當前,碳達峰、碳中和行動與烏克蘭危機對現有的全球能源格局構成影響深遠的疊加沖擊,加快了能源生產國和消費國的利益調整、力量消長與分化組合?稍偕茉床渴鸬目焖贁U張和石油需求峰值時代即將來臨,將弱化化石能源的政
烏克蘭危機與全球能源發展新格局
俄羅斯的能源地位與俄歐能源相互依賴。俄羅斯地域遼闊,擁有極為豐富的石油、天然氣和煤炭資源,是化石能源超級大國。根據英國石油公司(BP)的統計數據,2021年,俄羅斯石油日產量約1094萬桶,占全球石油產量的12.2%,是僅次于美國、沙特的第三大產油國。
俄羅斯是第一大石油產品出口國,是僅次于沙特第二大原油出口國。2021年,俄羅斯石油及石油產品日出口量達823萬桶,占全球石油出口的份額達12.3%,其中原油日出口537萬桶,成品油日出口286萬桶。俄羅斯是“歐佩克+”聯盟成員國,與美國、沙特共同主導全球原油供應格局。
同時,俄羅斯擁有世界上最大的天然氣儲量,是世界第二大天然氣生產國和最大的天然氣出口國。2021年,俄羅斯天然氣產量達7107億立方米,占全球天然氣產出份額達17.4%,僅次于美國的23.1%,出口天然氣2413億立方米,占全球天然氣的出口份額達23.6%。俄羅斯還是重要的煤炭生產國。
2021年,俄羅斯煤炭產量達4.4億噸,占全球煤炭產量的5.5%。俄羅斯是全球第三大煤炭出口國,2021年煤炭出口量達2.88億噸,占全球煤炭出口量約17.9%。俄羅斯的經濟高度依賴能源行業,2021年石油和天然氣收入占俄羅斯聯邦預算的45%。
俄歐在能源領域相互高度依賴,歐洲對俄羅斯天然氣依賴度最高。歐洲是俄羅斯最主要的能源出口市場,而俄羅斯是歐洲最主要的能源進口來源國。歐洲化石能源消費占能源消費總額的60%左右,絕大部分依靠進口,其天然氣、石油和煤炭的進口依賴度分別高達90%、97%和70%。
俄羅斯在天然氣、石油和煤炭領域均是歐洲的第一大進口來源國。2021年,俄羅斯向歐洲出口原油及成品油2.15億噸(約410萬桶/天)、天然氣1844億立方米、煤炭約1億噸。2021年,來自俄羅斯的天然氣、原油和煤炭占歐洲進口份額分別達54%、32%、48%,而俄羅斯76%的天然氣、53%的石油和35%的煤炭出口流向歐洲。與石油市場全球化程度較高不同,天然氣市場具有明顯的區域特征,其運輸和交付受管道、接收站等基礎設施的嚴重制約。歐洲對俄羅斯管道天然氣形成高度的剛性依賴。2021年,歐洲從俄羅斯進口管道氣1670億立方米,占自俄羅斯天然氣進口量的90%,進口液化天然氣174億立方米,占進口量的10%。[6]
美西方對俄羅斯的能源制裁。烏克蘭危機對于全球能源市場和能源格局的影響主要取決于美西方對俄羅斯制裁的烈度。在美西方看來,能源是俄羅斯最為關鍵的經濟部門,只有對其能源進行嚴厲制裁,才能實質性削弱俄羅斯的經濟實力和戰爭能力。
鑒于歐洲對俄羅斯的能源特別是油氣的依賴度高,為盡量減小制裁對自身能源供應的負面影響,美西方對俄羅斯的能源制裁經歷了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烈度不斷上升,主要有禁止提供設備和技術、禁止投融資、制裁港口和航運企業、禁止金融服務、減少或停止進口等五種方式。
第一,禁止設備和技術的出口與服務的提供。自2014年克里米亞并入俄羅斯后,美西方對俄羅斯某些設備(特別是石油勘探和生產的設備)的出口、相關技術援助和相關服務提供施加限制。俄烏沖突爆發以來,新制裁措施包括禁止向俄羅斯出售、供應、轉讓或出口用于煉油和提供相關服務(如技術援助和經紀服務)的特定商品和技術。
第二,撤資或禁止新投資。美西方政府廣泛禁止對俄羅斯能源部門的新投資,但民用核能和某些運回歐盟的能源產品例外,禁止收購或擴大參與俄羅斯活躍能源企業以及為此類企業提供資金或與其建立合資企業。迫于政治和股東的壓力,西方石油公司和油服企業紛紛宣布撤資或不再開展新的投資。
英國石油公司(BP)行為最為激進,宣稱放棄俄羅斯國家石油公司(Rosneft)高達19.75%的股份,可能產生250億美元的損失。殼牌承諾停止購買俄羅斯原油,逐步削減在俄羅斯油氣資產。?松梨趯⑼顺鐾顿Y額達40億美元的薩哈林1號油氣項目。法國道達爾和德國西門子表示不再簽訂新的能源合約,挪威國家石油公司宣布逐步停止在俄羅斯的業務。油田服務公司斯倫貝謝和哈里伯頓也宣布停止在俄羅斯的新增投資活動,并逐漸削減剩余業務。
第三,制裁港口和航運企業。馬士基等西方國家的船運和物流公司基本暫停了所有往返俄羅斯的海運、空運和洲際鐵路的新預訂,但食品、醫療和人道主義用品除外。俄羅斯航運企業遭受制裁導致全球能源運輸能力下降。俄羅斯是國際海運市場上的一支重要力量,擁有49家航運公司,自有運力1000艘,達2068萬載重噸。位于黑海的新羅西斯克港是俄羅斯第一大港,該港口被制裁導致俄羅斯通過黑海港口向歐洲能源的出口中斷。
第四,限制或禁止金融服務。美國財政部將俄羅斯聯邦儲蓄銀行(Sberbank)、俄羅斯聯邦外貿銀行(VTB)、俄羅斯國有開發銀行(VEB)等多家俄羅斯系統性重要銀行納入最嚴厲的金融制裁SDN清單,實施凍結資產和禁止交易。同時,歐盟將俄羅斯聯邦儲蓄銀行、俄羅斯聯邦外貿銀行、俄羅斯國有開發銀行等大型銀行從環球銀行金融電信協會(SWIFT)支付系統中除名,禁止向其提供用于交換財務數據的專用金融消息服務。
不過,俄羅斯服務能源交易的主要金融機構俄羅斯天然氣工業銀行不在制裁名單上。此外,俄羅斯在SWIFT系統中還有300多家中小銀行。這雖然會增加俄羅斯對外貿易在獲得跨境支付、開立信用證、保險等金融服務上的難度,但其油氣出口的資金支付渠道仍保持開放。同時,歐盟禁止保險公司為運送俄羅斯石油的商船提供保險和再保險業務。
第五,大幅縮減或禁止進口。美國和加拿大因自身能源豐富,率先宣布禁止進口俄羅斯能源。2022年3月,美國宣布禁止進口俄羅斯石油、天然氣和煤炭,但現有合同執行截止日期為2022年4月22日;加拿大隨后宣布禁止進口俄羅斯石油;英國也決定在2022年年底前停止購買俄羅斯石油產品。與煤炭、石油和天然氣的可替代性逐步降低的狀況相匹配,歐盟對俄羅斯能源進口的大幅縮減或禁止措施大體上可分成三步:
一是4月決定禁止從俄羅斯進口煤炭,寬限期為4個月,即從2022年8月起禁止俄羅斯煤炭進口;
二是5月底就禁止進口俄羅斯石油達成協議,同意立即禁止進口75%的俄羅斯石油,同時暫時豁免以管道方式進口的俄羅斯石油(主要流向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并計劃到2022年年底禁止進口90%的俄羅斯石油;
三是計劃于2022年年底前將俄羅斯天然氣進口量減少75%,并在2030年之前停止從俄羅斯購買天然氣。同時,美西方正在商量對俄羅斯出口的天然氣和石油設定價格上限。
烏克蘭危機對全球化石能源格局的影響。
第一,全球能源供需特別是石油供需格局發生逆轉,油氣賣方市場現象重現。
碳達峰、碳中和目標雖會導致能源需求峰值時代加速到來,但美西方制裁將嚴重削弱俄羅斯油氣的出口、投資和生產能力,疊加碳中和引發的化石能源投資低迷,未來全球油氣產能可能會大幅下滑,化石能源的供應短缺而非需求不足將成為能源市場關注的焦點,賣方的地位會顯著提升,可能出現油氣賣方市場。有三點理由:
一是美西方制裁和抵制俄羅斯油氣產品,導致俄羅斯油氣出口嚴重受阻,將迫使俄羅斯大幅削減產量。據國際能源署估計,俄羅斯的石油產量將從2022年4月份開始削減300萬桶/日,若歐盟的制裁進一步升級,俄羅斯對歐洲的石油出口將大幅下降,且其根本不可能找到可替代性市場,從而俄羅斯石油產量下降的幅度將更大。隨著歐美油氣企業停止對俄羅斯投資并禁止出口設備和技術,俄羅斯油氣行業的資本性支出將減少,設備更新和技術進步的難度將增大,其未來將難以維持產能穩定。
二是美國和中東國家的油氣增產空間不大,僅能部分彌補俄羅斯油氣產量和出口的下降。雖然價格上漲會刺激美國頁巖油氣企業增產,但增加投資需要時間,且嚴格的環保政策也制約著頁巖油氣增產的空間。沙特、阿聯酋等擁有較多油氣閑置產能的中東國家因人權議題與美國的關系趨冷,增產意愿低落。伊核協議談判雖取得進展,但受長期制裁的影響,伊朗的石油產能及出口量短期內難以提升。
三是受碳中和行動的影響,油氣投資意愿低迷。2020~2021年期間,全球油氣勘探開發平均支出僅3350億美元,比前些年5250億美元的投資規模大幅下跌了36%。
第二,全球能源商品分化為俄能源和非俄能源兩種類型,俄羅斯能源價格相對于國際能源基準價格將維持大幅折扣。
歐洲能源企業出于政治正確、制裁、運輸安全和保險等問題的考慮,基本停止了與俄羅斯簽署新的采購合約,大幅削減了對俄羅斯能源的購買量,并計劃在2022年底禁止進口俄羅斯的煤炭,其將對俄羅斯的石油、天然氣進口規模僅維持在沖突爆發前的10%、25%的低水平上,被迫將能源產品需求由俄羅斯轉移至北美、中東、拉美、西非和澳洲,致使非俄能源產品需求大幅上升。
亞洲等發展中國家因受到美西方制裁的威脅和現有能源基礎設施的限制,難以替代歐洲國家大規模增加進口俄羅斯能源產品。這就導致俄羅斯能源供應大量過剩,而其他地區能源供應嚴重短缺,以至于出現國際能源基準價格快速上漲和俄羅斯能源價格大打折扣并存的現象。
例如,俄羅斯烏拉爾原油與布倫特原油的價差約為30美元/桶。未來,隨著歐洲基本停止從俄羅斯進口能源產品,俄能源產品與非俄能源產品之間大幅價差將會長期維持。
第三,俄歐天然氣對抗將導致歐亞搶購液化天然氣的競爭趨于激烈,歐洲液化天然氣市場因供應短缺出現“歐洲溢價”現象。
當前,天然氣貿易盧布結算成為俄歐對抗的一個風暴眼,可能引爆歐洲天然氣供應危機。在天然氣斷供的威脅之下,歐盟艱難推進天然氣進口多元化步伐,2022年計劃從卡塔爾、美國、埃及等國增加進口500億立方米液化天然氣,從阿塞拜疆、阿爾及利亞、挪威等國增加進口100億立方米管道天然氣,以部分替代俄羅斯的天然氣。
不過,考慮到大規模增產、運輸船和接收站的建設均需數年時間,歐盟在未來數年內根本不可能找到有效的替代供應方,而俄羅斯利用歐洲對其管道天然氣剛性依賴這一最大軟肋,簽署對歐天然氣出口“盧布結算令”,意欲借能源優勢反制美西方的全面制裁,維護盧布幣值穩定和金融主權。德國、法國等歐洲國家拒絕用盧布購買俄羅斯天然氣,并啟動天然氣供應應急預案,而俄羅斯威脅若不用盧布結算將對歐洲斷供。
目前,俄羅斯已對波蘭、保加利亞、芬蘭、荷蘭、丹麥等拒絕盧布結算的國家實行斷供。俄歐如何處置天然氣貿易盧布結算爭端對于歐洲和全球天然氣市場將產生重大影響。若歐洲去俄羅斯天然氣的步伐過于激進或者俄羅斯對歐洲天然氣斷供,歐洲將會陷入天然氣供應危機,歐洲油氣貿易企業將會從卡塔爾、澳大利亞、美國和阿爾及利亞等主要產氣國搶購液化天然氣,也會高價轉購中日韓企業現有的液化天然氣訂單,這將會加劇歐亞之間爭奪液化天然氣現貨的競爭。
受烏克蘭危機的影響,液化天然氣價格一路飆升,歐洲天然氣基準價格TTF一度超過70美元/百萬英熱單位(按熱值換算,相當于400美元/桶的油價),目前已明顯高于東亞JKM液化天然氣現貨價格。鑒于歐洲的天然氣供應危機可能將持續數年,“歐洲溢價”現象可能延續一段較長的時間。
作者:王永中 來源:學術前沿
責任編輯: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