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障能源安全,推進低碳轉型
高溫干旱持續,四川仍在全力應對罕見缺電難題。
水電不足,火電頂上。當前,四川67座火力發電廠“火力全開”,全省火電出力占比已達到電網最大負荷超25%,而往年夏季豐水期,該比值一般不到10%。
極端天氣對能源安全提出挑戰同時,在“雙碳”目標背景下,能源結構調整已是大勢所趨。
02
2021年,內蒙古可憑一家之力,補上廣東的用電缺口,于電力保供之重要不言而喻。
從電力結構看,內蒙古主要靠火電,占比超過80%,風電和太陽能發電加在一起占到17.5%。
不過,和大部分人印象中的排名不同,在火力發電量排行榜上,山東才是“隱形冠軍”,多年來一直占據首位,2021年發電量達到5217.3億千瓦時。

其后,第二至第十位分別為內蒙古(4863.3億千瓦時)、江蘇(4836.1億千瓦時)、廣東(4628.8億千瓦時)、新疆(3670.7億千瓦時)、山西(3205.7億千瓦時)、浙江(3034.7億千瓦時)、安徽(2690.3億千瓦時)、河北(2686.6億千瓦時)和河南(2447.3億千瓦時)。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1至7月,內蒙古火力發電量為2962.2億千瓦時,同比增長6.2%,而山東輸出2933.5億千瓦時,同比下降3.2%——火電頭把交椅,今年或將易主。
此外,新疆也是“隱藏”的火電大戶,占比超過80%。數據顯示,2002年至2021年,其火力發電量增長22.3倍,同期總發電量增長23.4倍,保持同步增長。
當然,伴隨能源結構調整,火電在總發電量中的占比逐年下降,作為清潔能源的水電,則日益澎湃,把四川、云南送上了“電力大省”前列。

截至2021年,全國共有3個省份的水力發電量超過1000億千瓦時,分別是四川(3531.4億千瓦時)、云南(2716.3億千瓦時)和湖北(1531.5億千瓦時)。

而在20年前,水電整體規模偏小,全部總量也才2476.9億千瓦時,不及云南去年水平。
這里面,2008年,湖北水力發電量率先突破千億千瓦時大關,成為第一水電大省,2011年,四川實現超越,并逐步拉開差距。2013年,云南取代湖北,躋身全國第二。
今年1-7月,四川和云南分別保持21.8%、26.8%的高速增長。
需要指出的是,上海和天津一直以來都是沒有水力發電的,西藏和山東則分別于2004年、2007年取得零的突破,但截至目前體量仍然較小。
說到這兒,可能有人好奇,廣東既非火電前三,水電也僅百億千瓦時規模,是怎么做到發電量全國第一的?答案是,核電。
2019年,廣東核能發電量首次突破千億,達到1101.7億千瓦時,2021年增至1204.1億千瓦時,占比達19.7%。
不僅如此,核電使用者范圍也在擴大。2011年有官方統計起,僅有廣東、江蘇和浙江,如今,遼寧、福建、山東、廣西、海南等沿海省份也均有核能發電,其中,福建核電占比高達27.7%。
03
火電占比下降的另一面,是包括風電、光伏在內的清潔能源占比上升。根據國家統計局能查到的數據,自2016年到去年的6年間,我國風電占比從3.9%上升至6.6%,太陽能發電量更是從0.6%上升至2.2%,分別上升2倍和3倍。
風電和光伏發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根據《“十四五”可再生能源發展規劃》,2025年可再生能源發電量目標被定為3.3萬億千瓦時。這意味著,與2020年2.21萬億千瓦時相比,可再生能源年發電量將在5年內增加49.3%。
增量從何而來?
從數據上看,包括華北、東北和西北在內的“三北”地區,是當之無愧的風電和光伏發電核心區域。
2021年,風力發電量前10名省份中,有8個都來自“三北”地區,內蒙古、新疆及河北分別位列前三。
同年,太陽能發電量的前八名無一例外均被三北地區省份包攬,除青海居于第一外,新疆、內蒙古再次進入前三。
這與《“十四五”可再生能源發展規劃》中布局的新能源基地所在地基本吻合。規劃提出風電和光伏發電“基地化開發”的發展思路,并布局7個“十四五”重大陸上新能源基地。除新疆新能源基地、冀北新能源基地和松遼新能源基地外,其余4個基地均是沿黃河分布,基本覆蓋全部“三北”省份。
“老玩家”被寄予厚望,也不乏“新玩家”突出重圍。
在“三北”地區,因煤而興的山西,在轉型之路上走得很快。與2016年相比,山西不僅風力發電量連續超過5個省份、躋身全國第四,光伏發電量更是增長11.6倍,增速遠超過其他前十名省份。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在電力領域,山西找到了擺脫過去“一煤獨大”“煤電兩重天”困局的可能——在大同采煤沉陷區打造的國家先進技術光伏示范基地,不僅是國家能源局啟動的全國首個100萬千瓦伏“領跑者”示范基地,而且也讓“煤都”大同探索出城市轉型的產業路徑。
更令人意外的是貴州。作為“天無三日晴、地無三尺平”的“資源小省”,貴州光伏發電量不僅在2021年實現65.4%的增長,并且在發電量居于全國第12位的基礎上,今年1-7月再次實現37.5%的增速,僅次于吉林。數據顯示,2019、2020年連續兩年間,貴州在國家光伏發電項目補貼競價規模、建設速度、并網規模均位于全國第一。
而在風電領域,沿海省份支撐起一個新的增長極。
去年,隨著鹽城海域最后一批海上風電機組并網,江蘇所有在建海上風電項目實現全容量并網,海上風電裝機達到1180萬千瓦,不僅位居全國第一,也是繼英國后全球第二個海上風電突破千萬千瓦裝機的地區。去年,江蘇風力發電量達到350.3億千瓦時,增速達到63.3%,僅次于河南,排名更是從2016年的12位迅速上升至全國第5位。
而在今年1-7月,廣東、浙江和福建三省分居增速前三位。其中,廣東增速高達108.2%,已超過了去年全年發電量。
根據《“十四五”可再生能源發展規劃》,將有序推進海上風電基地建設,重點建設山東半島、長三角、閩南、粵東和北部灣五大海上風電基地。
作者: 來源:城市進化論
責任編輯:jianp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