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8度,是8月18日四川宜賓的最高氣溫,這一數據打破了四川省最高氣溫紀錄。熱浪席卷,“水電大省”四川陷入用電危機。缺電,導致限電,隨之而來的是成都、宜賓、彭州等地均發布通知,分時段暫停商場、超市等地商業用電,以“讓電于民”。西南本地的光伏、化工、鋰礦行業更是不得不限電停產,被迫放了幾天“高溫假”。發
具體而言,比如用電過高的時段,發電端承壓,虛擬電廠平臺可以讓用戶端的“可削峰負荷”(比如充電樁)降低頻率,或者讓“可時移負荷”晚數小時開始工作,或者是直接停止掉“可中斷式負荷”的使用。通過種種動作,去削弱區域內的用電峰值,迎合發電端。
之所以“虛擬”,是因為并沒有一個真實的“電廠”形態存在,但平臺發揮著和電廠一模一樣的作用,應對著可再生能源增多之后所存在的諸多麻煩:
一方面,虛擬電廠可以通過“削峰填谷”,保障電網的平穩運行,同時促進新能源的消納;另一方面還可以讓參與其中的用電端企業用戶通過參與電網互動,調節用電習慣,從而節省電費支出。
“虛擬電廠真正的價值,就是提供一個滿足電網需求的資源池,去盡可能迎合發電端發電的頻率特點,在用戶端模擬調節出一條符合電網需求的曲線。”劉沅昆表示。
02 電網“挖礦”,但商業模式尚在探索中
一直以來,電力工業一直被壟斷經營,實行發電/輸電/配電一體化的體制。
這種體制在電力工業發展的初期維系了電力工業的高速發展,但如今隨著電力工業規模擴大,傳統電力體制并不適應新型能源體系,電力市場需要引入更多的市場參與者。
虛擬電廠的商業模式本質是電力市場市場化交易。那么做虛擬電廠中,產業上的公司怎么賺錢?錢又是由誰支付?
中金公司此前在一份報告中指出,當前國內虛擬電廠主要通過輔助服務補貼和需求側響應獲取收益。(注:電力市場輔助服務是指,為電力系統調節頻率質量等服務;需求側響應是指,根據電網需求,暫時暫停用電側或者是改變使用習慣)
電力輔助市場的資金池子不小,能源局今年數據顯示,全國電力費用中的3%將會流向電力輔助服務市場中,而在發達國家,這一比例最高能達到10%左右。
電力輔助市場的資金池子,主要由兩部分構成,劉沅昆告訴36碳,在南方,主要是去年7月份推出的尖峰電價制度(即在系統用電量高的時候,制定比原來更高的電費,相比原來的峰段電價高了20%以上);在北方,主要是生產過量的風電企業。
電力輔助市場,和“稅”類似,本質上是電網價值再分配——在高峰期用電的廠商、以及過量發電的風電企業,影響到了電網平衡,它們所以需要為此額外支付代價,真金白銀充入“電力輔助市場”的資金池子,這部分資金又流向了那些能為電網提供調節功能的公司。
劉沅昆向36碳測算了虛擬電廠的市場規模:電力輔助市場池子中的30%預計會流向虛擬電廠產業,按照7萬億千瓦時的社會用電總量,2022年虛擬電廠的市場規模在630億元左右。
此外,隨著目前“雙碳”調節需求的進一步增大和用戶終端用能電氣化的推進,到2030年的虛擬電廠的市場規模將達到1350億元。
除了賺取輔助市場的收入,需求側響應也是目前不少地區虛擬電廠賺取收入的主要方式。
需求側響應和馬斯克的Powerwall公司的商業模式類似,當電網出現用電高峰的緊急情況時,會向下游釋放減少負荷信號后,用戶若愿意改變固有的用電模式,減少或者推移某時段的用電負荷,將獲得補貼。
前述分析師告訴36碳,廣東虛擬電廠主要靠去年新出臺的需求側響應政策掙錢。不過相較之下,一位行業人士告訴36碳,虛擬電廠平臺通過輔助市場賺錢會更加穩定,收入更加持久。
除此之外,國內的虛擬電廠還在嘗試更多的商業模式。浙達能源CEO蔣雪冬告訴36碳,隨著中長期市場、 現貨市場、綠電交易市場、輔助服務市場等逐步放開,虛擬電廠可作為一個市場主體全面參與到市場中,極大豐富了虛擬電廠的商業模式。
比如,近期,國電投深圳能源發展有限公司的虛擬電廠平臺就通過參與電力現貨市場,通過電價價差套利賺取受益,最終獲得0.274元/度電的收益。
這也是中國首個調度用戶負荷參與電力現貨市場并盈利的虛擬電廠。電力現貨交易,目前也是部分有售電資質的虛擬電廠創業公司的商業模式之一。
虛擬電廠各種負荷資源如何參與市場和運行服務 信息由受訪者提供
不同地區中,虛擬電廠的實踐路線并不一致。中國和美國的虛擬電廠模式主要圍繞用戶端開發;歐洲由于當地風電光伏新能源更加集中,虛擬電廠一般在發電端發起。目前領先的德國虛擬電廠運營商Next Kraftwerk,已經打通了多種商業模式,2020年營收超過了6億歐元(折合人民幣42億人民幣)。
03 參與者眾,充電樁、儲能廠商半路殺入
虛擬電廠方興未艾,各大背景的上市/創業公司已開始布局。
從業者可以大致劃分為兩種。一類是“資源切入型”,以國家電網、發電集團、售電公司等有著天然的用電客戶資源優勢的地方性企業為主,這些企業自己有“礦”,比如國網綜能、國網信通、國電南瑞等等。